转自:证券日报
■刘钊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加速“出海”。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汽车产业活力持续释放。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出海”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国内汽车市场容量逐渐饱和,海外市场为车企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机遇,助力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推动销量与营收的持续增长。
“出海”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国汽车产业正从“产品输出”向“价值创造”转型。笔者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唯有以“种田者”的耐心深耕本地生态土壤,以“织网者”的智慧联结全球资源要素,方能在全球汽车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是从“整车出口”转向“属地化扎根”。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下,传统的“整车出口”模式易遭遇瓶颈,这迫使中国车企寻求更深层次的生存策略——供应链的本土化重构刻不容缓。
真正的全球化运营必须完成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的深度本土化闭环,这需要长周期投入。已经有车企积极行动,例如,长安汽车在泰国落地生根,组建超千人的本土化团队。根据当地市场需求、法规标准、基础设施条件等,公司量身定制或改造产品功能、服务模式。
二是从“单打独斗”走向“生态共建”。中国汽车出口的未来,在于能否构建一个覆盖上下游、辐射多领域的全球化服务生态,实现从“卖产品”到“赋能产业”的价值升维。这要求各方整合整车制造、核心三电、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等全方位要素,形成强大的系统性输出能力。同时,中国车企也可与当地产业链伙伴结成深度联盟,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开放技术平台等,在全球汽车价值链重构中扮演“赋能者”的角色。
此外,中国车企在海外需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行业自觉,建立有效协同机制,在合规标准、数据安全、专利保护等关键领域形成共识。
三是从“销售终端”拓展至“全生命周期运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汽车产业的盈利模式和价值链条,后市场服务正逐渐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战场。
挖掘后市场这片“蓝海”的价值,将成为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建立口碑、实现可持续盈利的重要途径。这要求车企摒弃短期销售思维,将服务贯穿于用户购车、用车、充电、维保、二手车流通乃至最终回收的每一个环节。
从供应链属地化扎根,到全产业链协同赋能,再到全生命周期运营,中国汽车产业唯有具备“种田者”和“织网者”思维,才能扬帆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