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非首都功能疏解助力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该报告的主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同时也存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等问题。为此,叶堂林提出三条建议。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提升城市群协同融合和一体化水平
健全京津冀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供需对接机制,强化教育链与区域发展需求对接,加快北京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瞄准国内顶级工科性“985”高校及QS(英国教育咨询机构)世界大学排名前50高校,通过实施政策引导与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其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设立研发基地,促进高校科研力量向津冀产业功能区延伸,赋能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和经济发展,实现教育链与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跨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
完善科技供需匹配与转化路径,打造“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答题”模式,推动企业需求库与高校成果库双向开放,搭建跨区域技术交易与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破解“卡脖子”难题。
加强区域人才共享,开创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科技副总”到企业,从企业遴选“产业教授”到高校的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模式,构建统一的科技人才评价和流动机制,打通科技人才流通体制机制堵点,推行政企联合引用留才机制,建立“公共编制池”。
聚焦区域快线连接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动京津、京雄发展空间上的“一体化”向时间上的“同城化”迈进
加强区域快线建设,提升通勤效率。打造由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构成的交通网络体系,扩大北京“一小时通勤圈”范围,完善通州、大兴、廊坊、武清等京津冀交界地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圈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加强轨道交通与京津地区地铁线网间的有效衔接。
扩大轨道交通覆盖面,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围绕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核心城市,规划以轨道为主连接远郊区、县城和人口密集地的交通网络,推动同城化轨道交通发展,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打造职住平衡通勤圈。通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推进高铁站及地铁沿线适合站点的开发,形成具备“TOD+商务服务”“TOD+商业消费”等复合功能的站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同时,推动“以服务为导向的开发模式”(SOD),将居住功能与商务办公相结合,优化布局创业创新、总部商务、品质居住等功能,打造“TOD+SOD”相结合的宜居、宜业、宜游的职住平衡通勤圈。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促进国家实验室、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新型研发机构、 高水平高校院所、 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同发展和相互协同, 构建顺畅高效的转移转化体系。推动京津科技资源、 资质认证、 市场准入和政府服务等要素的共享与共用, 促进政策互认和信息交换, 实现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加快构建立体化、 智能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推动多制式轨道交通体系建设,重点加密环首都城际铁路网络,通过引入市域快线、通勤专列等多样化运输方式提升跨城通勤效率。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重点打破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与数据、技术等新兴要素的流通壁垒,建立市场决定价格的形成机制与跨区域流动规则。 引导京津优质医疗、教育等机构通过托管共建、分院设置等方式向河北延伸,推动公共服务在区域内实现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