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大考落幕,不少孩子瞬间从“紧绷弦”切换到“葛优瘫”,让家长既心疼又有点慌:这“考后瘫”正常吗?会不会出问题?如何帮孩子平稳度过,甚至重建信心?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心理科刘斌主任指出,“考后瘫”属正常,但需警惕“变质”信号。
图源 视觉中国“‘考后瘫’是高压后的正常身心反应,是身体和心理的自我保护与缓冲期。”刘斌主任指出,长期高压下身体会分泌大量压力激素(如皮质醇),考试结束压力源消失,身体需要时间恢复平衡,疲惫、慵懒是自然现象,“瘫”是情绪宣泄和能量补充的方式。
那么哪几种状态通常属于合理范围?专家指出,例如“咸鱼”式放松,即睡懒觉、刷剧、打游戏几天,属于短期补偿行为;又或者是“热锅蚂蚁”式焦虑,表现为对结果的未知感到焦虑,只要不影响基本生活和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小透明”式自我否定,出现暂时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都是心理调整的一部分。
然而在刘斌主任看来,如果过度放松远超1—2周,日夜颠倒、不洗漱、不出门,对任何事(包括曾经喜欢的)都提不起兴趣,拒绝任何计划或活动;或者是焦虑持续高强度,伴随明显躯体症状(失眠、心慌、手抖、胃痛、头痛、食欲剧变),无法自控地反复核对答案、估算分数或过度倾诉;甚至是自我否定绝对化、灾难化(如“我彻底完了”“人生没希望了”);持续低落、经常哭泣;出现自伤、自杀念头或言论;完全封闭自己,拒绝沟通,都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并考虑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网络上充斥的“逆袭神话”往往容易让孩子陷入焦虑和自我否定。“一是幸存者偏差,只展示极少数成功,忽略大多数普通或失败者。二是简化归因,把复杂成功归为‘拼命’,忽略天赋、环境、机遇等。”专家坦言,真假难辨的所谓的“逆袭神话”其实也是在制造焦虑,暗示“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
那么此时究竟该如何帮孩子跳出迷思,发现自身价值?刘斌主任建议,家长首先要理解、接纳、陪伴,允许孩子适度“瘫”,提供安静舒适环境,避免唠叨、指责或过度追问成绩。同时出现预警信号时,家长要温和沟通,表达关心,而非讲道理或急于解决问题,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通讯员 刘子淳 秦雅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