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迟道华校对 / 李立军
7月23日,国新办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的具体时间,经党中央批准,定于2025年12月18日。全岛封关时间的确定,标志着经过五年多的准备工作,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和运作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7月5日,顾客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购物。图/新华社“封关”是一个海关术语,即海南全岛成为一个“境内关外”区域,海南岛内可以享受零关税等优惠政策。“封关”不是“封岛”,而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开展海南自贸港建设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正式颁布实施。
按照总体方案关于“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的要求,现阶段的封关政策措施是指将海南岛全岛建成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
具体包括实施更加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实施更加宽松的贸易管理措施、实施更加便利的通行措施、实施更加高效精准的监管模式四个方面内容。这就意味着,封关后海南与国际的联系将更加便捷,将有利于加快吸引全球优质要素集聚,促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为改革开放探路开路
海南自贸港封关将为全国层面的改革开放探路开路。海南自贸港在过去的高水平开放中,不仅追求外资规模,更加注重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和规则对接,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海南已累计发布19批158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包括立法推行“极简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企业“一码通全岛”服务全覆盖、外资企业登记“五位一体”改革等。
以加工增值内销免征关税政策为例,该项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加工贸易模式,推动海南与国内企业的产业链融合,推动本地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据统计,该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25年4月,享惠货值超83亿元,免征关税约6.5亿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此外,海南还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大幅削减外资准入限制,使得全球资本更自由流动。
上述政策创新不仅值得国内其他自贸区(港)学习和借鉴,对提升我国整体对外开放质量、增强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也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不仅如此,海南自贸港实施的零关税政策和跨境服务贸易开放等一系列举措,也是对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少数国家乱挥关税大棒的有力回击,是我国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具体行动。
进一步吸引外资和扩大总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自海南自贸港建设7年以来,海南新增经营主体数量超过前30年的总和,在海南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58个。新设外资企业年均增长为57%,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为36%。这些都得益于海南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外企投资中国便利化措施的实施。
很显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海南的实践将进一步巩固外资企业的信心,对吸引更多外资投资中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海南自贸港封关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总需求。扩大总需求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海南自贸港封关对扩大外需会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目前,海南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4类要素进出更为便利,总计85个国家的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吸引大量的国外投资者和旅客来访,将更多外需引进境内,对扩大外需进而扩大总需求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封关还有利于满足民众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随着不断扩大零关税商品范围,优化调整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步伐将随着封关政策的实施而进一步加快。对国内广大消费者来说,可以免税购买一定量的高质量且品种丰富的国外商品,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总之,随着封关措施的全面实施,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和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也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是海南的机遇,也是中国的机遇,更是全球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