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还有盐汽水不?”
正午时分,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环卫工老张问了一句。站长从冰箱底层翻出几瓶,递过去。打开瓶盖的一瞬间,伴随着“嘶”的一声,清凉气息扑面而来。“盐汽水不冰——呒没力道”,这句上海话歇后语,道出了冰镇盐汽水的精髓:开瓶那一刻,二氧化碳在口中炸裂,甜咸交织的滋味瞬间驱散暑热。
这种熟悉的饮料,夏天里在上海的街道服务站、工厂车间、建筑工地随处可见。它默默传递着清凉,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对于老一辈上海人来说,盐汽水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情感寄托。那时候,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父母从工厂带回来的盐汽水。
如果说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味觉记忆,那么对上海人来说,盐汽水无疑是夏天的“白月光”。
时光倒流70年。1955年5月10日《人民日报》上,一则通知引起了全国工厂的注意。劳动部、卫生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文:“各地应该特别注意认真学习苏联在通风降温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在高温车间工作的工人,应供给盐汽水或其他清凉饮料。”新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盐汽水。钢铁厂的炉前工、纺织厂的工人、玻璃厂的吹制工……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开始喝到了国家免费供应的盐汽水。
图片来自上海图书馆《读秀》数据库然而,最初的配方却让工人们皱起了眉头——太咸了!1934年苏联政府颁布了《关于供给高温车间工人以盐汽水的规定》,要求工厂每天为每个高温作业的工人提供4到5升含盐量为0.5%的盐汽水,并且制造汽水时必须使用二氧化碳,用以预防“热射病”。但苏联来的配方过咸,工人们喝不惯。直到一位国内专家改良配方,减少盐分、适量加糖,才让这种饮料真正流行开来。
图片来自上海图书馆《申报》数据库其实,以前的上海人,对咸味汽水并不陌生。《申报》《时报》《新闻报》等报刊上的屈臣氏广告中,常能见到“梳打咸水”的字样。早在1899年,《新闻报》记载中法元记大药房出售的多种“荷兰水”口味里,已有“咸水”这一款。
图片来自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那时的上海滩,西式汽水已经相当普遍——1853年创办的英商老德记药房、1892年成立的正广和汽水公司,都在生产各式汽水。1876年的《沪游杂记》更留下生动描述:“夏令有荷兰水,柠檬水,系机器灌水与汽入于瓶中,开时,其塞爆出,慎防弹中面目。”这里的“荷兰水”其实就是汽水。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不少从荷兰引入日本的产品被冠以“荷兰”字样。
究竟是谁发明了这种能让瓶塞“爆出”的技术呢?
要追溯汽水的历史,我们得回到18世纪的欧洲。1767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在利兹市一家啤酒厂工作时,意外发现了制作碳酸水的方法。五年后,他将这一发现整理成论文进行发表。有趣的是,碳酸水最初被视为一种药物。这一点可以从英国工业家马修·博尔顿1794年写给达尔文的信件中得到印证。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到1820年左右,碳酸饮料的产量大幅提升,制造商们还在其中加入了矿物质盐等各种风味,使碳酸饮料的口感更加丰富多样。碳酸饮料在民间流行开来。
再往前溯,人类对盐水的认识,是非常悠久的。
虽然古籍中没有专门的盐汽水配方,但中国的医书中就有了盐水的记载。清乾隆刻本记载:“以温水调食盐略咸,一大碗,令儿服之。”《本草备要》说盐能“咸入肾而主骨”、“咸润燥而辛泄肺”,《神农本草经疏》描述了用凉水加盐治疗“绞肠痧”。
图片来自上海图书馆《瀚堂典藏》古籍库古人虽不知电解质为何物,却已经掌握了补充盐分的要诀。这种经验,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人类跟随动物寻找卤水泉以获得体内所需要的盐。这种对盐分的渴望,刻在生命的基因里。
从动物的本能,到老祖宗的经验,从西方的科学,再到苏联的工厂,最后加上本地改良——你手里这瓶盐汽水,见证了人们对清凉与健康的追求,也承载着从远古盐泉到现代工厂的漫长旅程。
所以啊,下回你开一瓶盐汽水的时候,听到那声“嘶”,尝到那口甜咸,不妨也停下片刻,品味一下这段跨越时间的味觉故事。
原标题:《夜读 | 徐凡:一瓶盐汽水的时光回溯》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蔡瑾
约稿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