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雷
盛夏时节,哈尔滨中央大街游人如织,面包石路面上回荡着欢声笑语。拐入西十五道街,一座灰白相间的欧式建筑静静矗立。这幢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往事——这里既是今天的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也是抗战时期“天马广告社”所在地。
拍摄、制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雷
配音:陈捷
1933年春,一位长发、戴圆框眼镜的青年金剑啸在这栋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阁楼上,挂起了“天马广告社”的牌匾。这位左翼文化战线的先锋可能不会想到,将近百年后的人们会在他工作过的地方驻足凝望他的照片,回顾烽烟四起的艰苦岁月。
文献显示,金剑啸1910年出生于沈阳市一个普通刻字工人家庭,3岁随家搬到哈尔滨。中学时期,受“五四”进步思想影响,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930年,金剑啸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上海艺术大学学习绘画,并参加左翼戏剧运动。1931年春,21岁的金剑啸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党的指派,他回到哈尔滨,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工作。
在哈尔滨的日子里,金剑啸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开办“天马广告社”,为哈尔滨反日文艺工作者和左翼作家提供活动地点;利用广告业务收入,贴补革命宣传的花费,接济革命同志;组织抗日团体“星星剧团”,排练进步节目……
东北烈士纪念馆党委宣传委员、编辑研究部主任贠占军表示,文献显示,当时经常可以看到他一边嚼着又干又硬的“黑列巴”,一边忙着工作,只为用手中的笔英勇抗击日寇的文化侵略。
《大北新报画刊》便是由金剑啸主编的进步刊物,刊登了大量揭露、讽刺日伪统治的作品,深受民众欢迎。贠占军介绍,敌人对金剑啸的反日宣传有了察觉,组织过数次围捕行动,但都被他避开了。1936年6月9日晚,金剑啸突然接到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病重的消息,立即在次日出版的《大北新报画刊》上刊载了《高尔基突然病危》的报道,并附上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公演高尔基剧作《夜店》时全体演员的剧照。画刊一出版,立即引起敌人的注意,“编辑部里有共产党”。
1936年6月13日下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特高课在哈尔滨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金剑啸不幸被捕,关押一周后被押解到齐齐哈尔。
审讯中,日本特务对金剑啸威逼利诱并施以重刑,妄图从他口中获得中共地下组织的情报,但他始终铁骨铮铮、拒不回应。羁押期间,他不忘积极组织狱友学习进步思想、朗诵进步诗作,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骨。
百般审讯没有任何收获的敌人认定金剑啸为“北满抗日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最终决定“执行死刑”。1936年8月15日,金剑啸慷慨就义,时年26岁。
噩耗传开,著名左翼作家萧红写下悼诗:“将来全世界的土地开满了花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定要记起!亡友剑啸就是这开花的一粒土泥。”
东北烈士纪念馆至今陈列着全国唯一一套全套的《大北新报画刊》。据金剑啸的外孙女李粤介绍,这是当年金剑啸的父亲金蕴章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1948年捐赠给东北烈士纪念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