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利(北京)
夏日北海狄瑞云 摄我今年八十岁了,北海公园在我人生的各个年龄段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与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四合院的一位族叔倡议说:“我们去北海照个相留个纪念吧!”家族成员共计十多人来到北海公园,以白塔为背景合影留念。当时父亲在前排中央席地而坐,我就坐在他的腿上,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当时公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进北门,左侧像瀑布一样的水帘以及水流过水闸时的轰鸣声。
年龄稍长,我与胡同里的发小们常结伴去北海公园。当时,公园西北角有一处热带雨林馆,冬天去时,里面暖意融融,高大的热带雨林植物青翠欲滴,可惜后来无存了。深秋时节,有时碰见北海公园濠濮间清淤,水都抽干了,小伙伴们“呼朋引伴”去挖淤泥里的蛤蜊。
那时,每次去北海公园,大家都要比赛爬琼华岛,登上白塔后,居高临下俯瞰北京城的我们,非常兴奋。最感兴趣的还是在北海后山的山洞里捉迷藏。有一年五一节,我和发小陈家骥就是在北海的山洞里度过的:我带了一盒米饭和炖带鱼,两人在山洞里聊天吃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一劳动节。
北海公园东门斜对面靠岸边有一处空地开辟为儿童游乐场,里面有转椅、滑梯、压板、荡木等运动器具。记得有一次我与发小们结伴在里面玩耍,我不扶吊索逞能地站在荡木上面,不知是谁猛的一推,我站立不稳,从上面跌坐到地上,刹那间感到一阵风袭来,我本能地把头向外一闪,那巨大的荡木就从我耳朵旁擦过,我惊出一身冷汗,若非躲闪及时,后果不堪设想。这次险情,令我终生难忘。
五年级时,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去北海公园过队日。那时公园都是手划船,我们分乘多条船只高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队日。小学毕业多年后,十多位小学同学约在一起,邀请几位教过我们的老师在北海公园聚会,并以白塔为背景合影留念。
1959年,我在北京五中上初二。有一次班主任让我和另一位同学去北海公园科技馆参加为期一周的学习。科技馆在北海公园的阐福寺,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匾,上书“北京市少年儿童科学技术馆”。科技馆里有机械加工、船模、舰模以及无线电等各种活动。科技馆门前的五龙亭岸边,还在支架上安放着一架小型飞机,据说是苏联赠送的,机身上印着红字“少年先锋号”。湖中靠近五龙亭处,还停放着一艘汽艇,艇身印着红字“少年先锋艇”。有时船模舰模组的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驾艇在湖面飞驰,那场景真叫人艳羡。
当时,一进阐福寺东侧的头一个大殿内,全是各式各样的机床,我们被分配到一台大型龙门刨床上学习,师傅近五十岁,据说是八级工,和善可亲。他耐心地教我们从机床启动到加工零件的全过程,包括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机器开动后,蓝色的铁屑不时飞舞,我们心里也乐开了花。几天后,师傅要出去一会儿,特地嘱咐我们不要乱动,按此程序让机器运转,他一会儿就回来。师傅走后,我们立功心切,决心加快速度多做出几个产品给师傅一个惊喜,我们刚自以为是地改变机器的运转程序,就听到一声闷响,机器冒烟了,我们吓得不知所措。幸好师傅及时赶回来,紧急操作停车,未酿成更大事故。师傅说机床的刀具报废了,这个刀具价值上千元!我们听后吓出一身冷汗,那时千元可是个天文数字。事后师傅教训我们说:“做什么事都不要蛮干,要讲究科学……”师傅的教导让我们终生受益。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海公园闭园了一段时间。重新开园后,公园又恢复了昔日的热闹。有一段时间,在先蚕坛前的空地处,公园开设了一些如过山车、转马等现代化的游乐设施。那时,我常带着女儿去玩“疯狂老鼠”的游乐项目。
北海公园团城有一年还展出了一件铜制鱼洗,它像一个脸盆,两侧有双耳,用湿润的双手反复用力摩擦双耳,盆中便有水花波动并发出响声,人们都争相排队去尝试,我也亲自去试了一次。
1990年夏秋之际,为迎接北京亚运会,北海公园举办了盛大的灯会,我们全家一同前往,灯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后,公园的各主要景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修缮五龙亭时,我亲眼目睹石匠在石碑上刻字纪念;科技馆从阐福寺迁出,阐福寺修缮后恢复了原貌;小西天修缮后,极乐世界殿内的佛界布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这些举措使得有着悠久历史的北海公园焕发出无限生机。一年四季,北海公园都游人如织,千千万万的中外游客,都在这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