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研发的核心膜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创始人
2025-07-23 18:23:56
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华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记者日前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化工学院有一支“膜法师”团队,他们成功研发出新一代高性能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一举打破了核心膜材料被国外高校垄断的局面,成本远远低于进口膜售价,且能从源头上杜绝氟污染。该材料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年产5万平方米),成功应用于全钒、全铁等多种液流电池体系。

在新能源储能的关键领域——液流电池中,一种核心膜材料长期被国外高价含氟膜垄断,不仅成本高昂,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永久性”含氟污染物(PFAS)更对环境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019年上映的电影《黑水》中,全氟辛酸(PFOA)污染致癌的真实事件让许多人开始关注氟污染问题。液流电池中广泛使用的全氟磺酸膜(如Nafion膜)正是“永久污染物”的来源之一。

团队成员合影。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我国离子膜行业长期面临“卡脖子”问题——不仅材料依赖进口,成本高昂,技术也存在高传导性与高选择性难以兼得的瓶颈。

“膜法师”团队在化工学院教授徐至的带领下,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该团队的技术路径是利用分子筛规整的孔道结构进行“物理筛分”,以求解决离子膜高传导性与高选择性难以兼得的固有矛盾。

然而,这项技术要实现真正应用,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分子筛孔径是否适配、传导性能能否保障、膜的机械强度如何维持等,都是未知数。

在徐至教授与庄林洲副教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进行了实验设计、材料制备和性能测试等大量工作。为了寻找材料性能的最优解,团队成员不断查阅文献、设计实验,仅配方调整就进行了500余次,性能测试超过2000次。

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奋战。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在反复的实验中,团队发现成膜过程中溶剂挥发产生的微小剪切力会“拉扯”膜内的分子筛纳米片。之后,团队通过对温度、风速等参数进行调控,巧妙地利用这种剪切力使分子筛有序排列,如同为质子修建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极大地缩短了传导路径。

第一片直径40毫米的非氟分子筛膜样品成功制备,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新型非氟多孔膜的导电性能是商业Nafion膜的2.7倍,而对活性物质的渗透率降低近一半,并具备出色的稳定性与机械强度,实现了“低成本、高性能、无氟环保”的突破。

而将实验室中的样品放大到工业化生产,是团队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徐至教授指出,在实验室的小规模制备中,很多影响因素可以被忽略。但在工业化的连续生产中,纳米材料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沉降和团聚,导致膜的厚度、孔结构和填料分布不均匀,会严重影响产品性能。

团队成功制备无氟高性能膜材料。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为此,团队成员深入研究了分子筛纳米片在聚合物基膜中的受力情况,开发了“恒风速变温”连续化生产新工艺。经过5个多月,600余次参数调试,3000余次性能测试,他们终于成功制备出工业规格(650 mm宽幅)的非氟多孔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跨越。

目前,非氟多孔膜已在上海电气储能、武汉巨安储能、江苏诚翔新能源等多家企业开展应用测试,在全钒、全铁等液流电池中表现优异,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贵安公安构建空地一体化防溺水联... 转自:贵州日报贵安新区公安局飞手在操作无人机巡航。 本报讯 近期,贵安新区公安局打造“无人机...
教师党员自纠自查报告范文 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谨记要教好书,育好人,对得起学生,不能误人子弟。我热爱教育,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编程教育扎根“数据热土” ... 转自:贵州日报 在数字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编程教育正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 7月1...
医疗质量安全自查自纠报告 医疗...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和规定,我院立即进行医疗质量大检查并作出如下总结:  一、严抓医疗质量,确保...
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部件集团股份有... 证券代码:605088 证券简称:冠盛股份 公告编号:2025-076债券代码:111011 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