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往往会带来诸多潜在危害。在心理问题的影响下,老人的身体可能一点点被拖垮,健康状况堪忧。此外,还可能出现过度囤积等失常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更有甚者,心理问题会让老人更容易上当受骗,导致身心和财产遭受多重打击。
影响1
加重基础疾病 身体每况愈下
65岁的王阿姨患有糖尿病,在社区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她的餐后血糖值达到15到16mmol/L,明显超过正常标准,并且这样的情况持续出现,血糖管理一直不理想。在医生的建议下,王阿姨进入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
根据医生观察,王阿姨面容消瘦,头发凌乱,眼神黯淡无光,整个人无精打采,即使来参加小组活动,也总是耷拉着脑袋,提不起精神,很少与身边人沟通。王阿姨的异常状态,很快引起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张文娇的重视。
对王阿姨做了量表筛查后,张文娇发现她属于中度抑郁。经过进一步了解,张文娇得知王阿姨处于独居状态,女儿工作繁忙,住得也比较远,平时很少见面。长此以往,王阿姨觉得自己孤苦无依,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甚至产生“早死早解脱”的念头。
日常生活中,王阿姨的饮食毫无规律,实在饿到不行也只是煮包方便面充饥,有时候懒得煮,索性就直接干嚼面饼。这样一来,王阿姨的血糖居高不下,经常感到全身乏力。此外,王阿姨作息混乱,抑郁又加重了睡眠问题,导致她不得不借助药物进行调整。由于缺乏治疗动力,王阿姨完全放弃了对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原本可控的基础疾病日益加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值得庆幸的是,在小组活动和个案干预下,王阿姨的状态有所改善,逐渐找回生活节奏,开始愿意打开心扉。听到其他老人交流做饭心得,她也慢慢有了兴趣,尝试自己下厨,还主动跟大家分享经验,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随着饮食、睡眠日渐规律,再加上按时用药,王阿姨的血糖终于稳定下来,脸上重新有了笑容,精气神也明显好起来。
解读
张文娇(心理咨询师):老人的心理问题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以抑郁或焦虑为例,通常会伴随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或者半夜频繁醒来。如果长期睡眠质量不佳,就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此外,还可能出现便秘、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认知功能也会衰退。当老人出现严重的躯体化症状时,自理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一些老人即使觉察到身体出现异常,也很少会意识到根源可能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这些心理问题还可能引发老人的基础疾病加重。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规律用药,本身是可以控制的,但患有心理问题的老人用药依从度往往较低,甚至可能放弃自我管理,各项指标无法保持在正常水平,诱发更严重的并发症等,使得身体全面加速垮掉。
影响2
引发行为失常 过度囤积物品
早些年,陈叔叔与女儿一起生活。后来,女儿为了上班方便搬了出去,陈叔叔成了独居老人。起初,他只是有些不适应,后来情绪出现异常。经过评估,陈叔叔存在中度焦虑和抑郁。
在心理咨询中,张文娇了解到,陈叔叔特别爱囤东西,尤其是囤一切与女儿有关的东西。有时候,女儿周末回来时在家里放了些衣服,陈叔叔就赶紧收起来。再往后,连女儿喝完的饮料瓶,他都舍不得扔。女儿不在家的日子里,陈叔叔经常睹物思人。对他来说,这些东西承载着与女儿有关的点点滴滴。
随着时间推移,陈叔叔囤的物品开始泛化,哪怕出门在外,也要随手捡一些东西带回家。尽管这些东西无法给予他任何反馈,但他还是默默在心里与之进行了情感交流。
相比之下,75岁的李阿姨情况更为严重。作为失独老人,她一个人住在三居室里,即使家里养了两条狗,也依然觉得内心孤寂。不知从何时开始,李阿姨对囤东西着了迷,外面垃圾桶里捡来的破旧衣物、锅碗瓢盆,统统被她带回家。在她眼中,这些“破烂儿”都是自己的宝贝。
就这样,偌大的屋子硬生生被填得满满当当,几乎找不到下脚的地方。李阿姨的过度囤积行为引起街坊四邻的不满。居委会在接到投诉后也多次上门劝说,还找来她的弟弟帮她清理,可惜收效甚微。李阿姨觉得,只有把屋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填满,心里才不会那么空。
解读
张文娇:老人的囤积行为往往是心理问题的外化表现。正常的怀旧或收藏会有筛选和整理,而病态囤积则是无目的、无节制的。对于一些独居老人来说,由于缺乏家人陪伴和交流互动,容易将情感寄托在物品上,他们试图用填满空间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孤独感和失控感。老人对这些本无意义的物品投入情感,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代偿。
过度囤积不仅占用空间,容易滋生细菌和异味,还会增加消防隐患,可能引发火灾等事故,威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事实上,一些老人的囤积行为已经不只是心理问题,还可能存在大脑器质性病变,导致老人对物品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这种情况,仅凭心理疏导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需要家庭、社区的支持和帮助。
影响3
容易上当受骗 落入“温柔陷阱”
韩叔叔万万想不到,平常节俭到抠门的老伴,竟会在美容院花费上百万元。陈阿姨患有抑郁症,常年靠吃药控制。此前,老两口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虽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分居两屋,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
就在这时,美容机构“乘虚而入”,用一通“免费美容”的电话把陈阿姨吸引到店里。进店后,店员搂着陈阿姨亲昵地叫她“小陈陈”,还每天通过微信、电话问候。在甜言蜜语的攻势下,内心孤单的陈阿姨彻底落入“温柔陷阱”。
渐渐地,陈阿姨放下戒备心,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盘托出。“知道我跟老伴闹矛盾之后,店员一个劲儿地给我洗脑,说‘女人辛苦一辈子,要活出自我’,还说‘做项目变美之后,老伴会更加在意我’。”
不知不觉中,陈阿姨越陷越深,一次又一次刷卡交钱。“我心情其实特别复杂,不敢跟家里人说。儿子知道以后要报警,我还极力阻挠,觉得人家没骗我。”矛盾的心理每天折磨着陈阿姨,导致她的抑郁症日渐加重,多次情绪崩溃。
与陈阿姨类似,九旬老人赵奶奶也曾因内心孤单被按摩店“套路”。赵奶奶是山东人,十多年前老伴去世后,她搬来北京与小女儿同住。虽已年过九旬,但赵奶奶身体硬朗,腿脚也很利落。
不过,赵奶奶的心里还是空落落的。朋友都在老家,来北京以后,很少再联系。而身边像她这个年纪能出门活动的老人又不多,因此没能交到新朋友。小女儿有自己的生意要忙,平常基本不在家。大女儿也觉得老人生活能自理,对老人的关心不够。
相比之下,按摩店的店员要主动许多,不仅三天两头上门陪老人聊天、帮忙打扫卫生,还上赶着“喊妈”。时间一长,老人觉得这些人比女儿还亲,于是不知不觉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被忽悠着去按摩店消费累计15万元。
解读
潘漪鸥(心理咨询师):老人之所以容易上当受骗,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思考能力会逐渐退化,认知和感知能力也慢慢下降,再加上老人时常会因担心身体出状况而感到恐惧、焦虑,所以在遇到按摩店、美容店的层层套路时,很难作出理性判断。
另一方面,老人在退休后,社会交往弱化,孤独感日益加剧。如果家人对老人缺乏关心,老人的情感需求在家中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很难拒绝一些商家打出的“感情牌”。
一些老人知道自己被骗后,首先会找社区或是律师,而不是告诉自己的家人,就是怕家人埋怨责备。家人平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多些精神陪伴,让老人对家人有更多信任。遇到拿不准的事,老人才会跟家人主动沟通,减少上当受骗的可能。
(文中老人均为化名)本报记者 宗媛媛 徐英波 文 宋溪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