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观众在佩纳特庄园画室场景打卡。 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带你一起看大展】
也许你不认识画家列宾,但你一定知道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的作者就是列宾——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
2025年7月23日至2026年1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里,“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以92件油画、素描作品,系统梳理了这位绘画巨匠的艺术生涯,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理解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窗口。
从展览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列宾对身边人的刻画与关注。
列宾眼中的朋友们
列宾的朋友之中有不少名人,作家屠格涅夫、诗人康斯坦丁、作曲家格林卡、钢琴家门特尔、化学家门捷列夫、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列宾为他们留下珍贵画像。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了。
列宾与列夫·托尔斯泰长达30年的友谊催生出多幅画像,列宾1887年所作《列夫·托尔斯泰肖像》被认为是其中最杰出者。但相较于“摆拍”式的肖像画,记者更喜欢那些表现生活日常细节的画面。列夫·托尔斯泰下国际象棋,列夫·托尔斯泰在沙发上阅读,列夫·托尔斯泰为妻妹演唱钢琴伴奏……其中有一幅素描,居然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耕地!列宾在描述创作过程时说:“那是个8月酷暑的正午,热浪最盛时……他连续6个小时不停歇地扶着犁铧,在黑土上翻出沟痕,时而攀爬坡地,时而沿坡下行,直至溪谷边缘。我手握写生簿,抓紧时间站在他必经的垄沟中线,用寥寥数笔捕捉整个队伍经过我的瞬间……”
列宾眼中的家人们
母亲、弟弟、妻子、女儿,列宾为家人创作的肖像总饱含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对至亲之人的深切关怀。
油画《歇息》的画中人维拉,是列宾的妻子。因操持家务的困倦,她在摆姿势的间隙打起了盹儿。画中,妻子身着酒红色带花纹长裙,慵懒倚靠在深红色扶手椅上,姿态放松自然,一手轻搭扶手、一手托腮,呈现出休憩时的闲适与恬静,尽显温柔气质,传递出一种平淡生活中的温情与美好,展现出艺术家对妻子的细腻情感,也让观者能感受到这份宁静与爱意。
《阳光下》的主角是列宾的次女娜杰日达。她身处户外,明亮的阳光洒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她一手持伞,一手似乎在不经意间做着动作,流露出少女的活泼与灵动。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眼神明亮而温柔,仿佛沉浸在美好的思绪中,整幅画通过她的表情传递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情绪。“她的笑容好治愈,心都要化了。”有观众脱口而出。
列宾眼中的“纤夫”们
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列宾作品。本次展览用一组纤夫肖像速写、场景素描、油画草图等,让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这幅杰作的诞生历程,感受列宾是如何从最初的构思,一步步将脑海中的画面转化为震撼世界的艺术作品。油画草图旁边,占据了整面墙的作品喷绘,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画家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切观照。
以纤夫为代表,沙俄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都是列宾关注、记录的对象。在采风中,列宾观察到,人们在劳作结束后常会彻夜歌舞。列宾说:“那些哥萨克民谣,歌声永不停歇,每个夜晚必有戈帕克舞者在跃动中划出优美弧线……”在列宾笔下的《晚会》中,昏黄的烛光里,男女老幼聚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歌声和着琴声,舞者满面春风,观众面带笑意,那笑容里藏着对未来日子的期许。透过画作,我们感受到他们用乐观编织着的温暖。
在列宾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普通人的形象,比如神话题材的《萨特阔》中的萨特阔女友、《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中众多贫民,这些都是得益于他常年对底层人物的观察与速写。展览中有不少人物素描,其中有一张画稿上汇集多个野外写生的素材,呈现了多样的主题。两名姿势相同的纤夫展现了列宾对其职业特征的研究。倒置的纤夫正面头像素描,记录了画家为抓住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和在现成画纸空白处即时速写的能力。
“如果只能选择一位俄罗斯艺术家来中国,列宾就是不二之选。”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研究馆员郑艳如是说。作为国内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列宾特展,本次展览汇聚了俄罗斯两大艺术机构珍藏,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列宾艺术全貌。《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意外归来》《萨特阔》等多幅列宾代表作首次来华与中国观众见面,让观众一次性大饱眼福,领略大师的艺术魅力。其中,《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以近4米宽的画幅,震撼呈现俄罗斯众生相与命运图景。
1900年起,列宾定居于圣彼得堡附近库奥卡拉的佩纳特庄园,此处成为他后半生的居所与画室。策展团队精心复原了列宾晚年居住的佩纳特庄园画室场景,必将成为观众的打卡点。
(本报北京7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
上一篇: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下一篇:社区协调乐器扰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