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激昂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正是从上海唱响全国。然而,对于这位从云南昆明来到上海的音乐家,他为何从原名聂守信改名为聂耳,又是怎样从三弦、笛子开始,继而学习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最后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等名作,恐怕绝大多数上海人并不了解。现在,有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近距离了解聂耳的成长故事——昨天开始,在云南省博物馆和昆明市聂耳墓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下,一批珍贵文物来到徐家汇公园里的百代小楼,生动再现了一个勤奋努力的青年聂耳。
今年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和聂耳逝世90周年。昆明市文旅局和徐汇区文旅局携手合作,在百代小楼举办了这样一场主题特展“乐耳——聂耳故里的岁月回响”。
聂耳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每逢初一、十五,他们经营的“成春堂”都要免费派送清痰和戒烟的药丸。父亲早逝后,母亲彭寂宽成为昆明乃至云南第一位考取医师资格的女中医。她在需要替人浆洗衣服、做针线活贴补家用养活几个孩子的情况下,依然支持聂耳求学,还在聂耳8岁时给他买了一支竹笛。如今,这支笛子就静静地躺在百代小楼三楼的展柜里。
在它的旁边,是聂耳在学校里手抄的乐谱《再试一下》,历经百年,依然完好无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聂耳从小学开始,他所用的教科书、曲谱都是自己手抄的。
在求学过程中,他从本地老师和外籍老师那里先后学到了小提琴演奏、西洋乐理等,1930年,他来到上海,先后在云丰申庄、联华影业公司第一制片厂谋职。在一封写于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当天的家书中,他告诉母亲,自己的月薪已经加了3元,达到28元,其中,“房租七元。伙食八元。洗衣二元。Violin Strings平均约二元。邮票一元。车资三元。理发一元。零用四元”。由此可见,聂耳由衷地热爱小提琴,每月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两元购买Violin Strings(琴弦)。
虽然已经从云南省立高级师范学校毕业,但聂耳对学习一直是如饥似渴。在上海工作期间,每天上班超过10小时,他仍然每周要抽三个晚上学习日语和英语。
当然,聂耳的天赋也是极其出众的。在参观这封家书时,工作人员特意提醒,信纸上盖着一个“耳耳耳耳”的红色印章。原来,聂耳原名聂守信,但因为耳朵实在太敏锐,从小便有一个绰号“耳朵先生”,再加上当时的繁体字“聶”自带“三只耳朵”,因此,聂耳也被称为“四耳先生”,后来就干脆改名为了聂耳。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