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黄冈发布
汪成钧,1900年出生在黄冈一农村,由叔父汪启祚抚养成人。长大后,考入保定军校及国民党中央军校高级班第四期,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诸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汪成钧参加对日作战,转战南北,屡建功勋。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与日军展开武汉保卫战。此战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参战兵力近110万人,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日军参战约25万余人,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有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
50多天的会战,始终极为紧张和惨烈。汪成钧时任国民党政府陆军第七十五军第十三师第三十七旅上校副旅长,率部在鄂南蒲圻一带防守。
据汪成钧侄女汪晶晶所著的回忆录《祖父的幸运》记述,在1938年11月武汉会战最后一役赵李桥战斗中,汪成钧率部担负掩护友军撤退任务。日军以飞机轰炸和猛烈炮火向三十七旅阵地攻击。汪成钧奋不顾身,指挥所部奋勇抵抗,予敌以重大杀伤,使友军得以安全撤退。不幸的是,在与敌激战中,汪成钧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38岁。
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015年8月24日,汪成钧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