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进击波财经
山姆因为上架好丽友被骂上热搜的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天了,讨伐声不但没有平息的迹象,反而愈演越烈。还有会员给美国沃尔玛总部写投诉信,希望能彻查中国山姆。
这位会员收到了美国沃尔玛的邮件回复,山姆这边却三缄其口,只是默默下架了好丽友。
过去几年,山姆会员店在国内零售业不断创造业绩神话,被奉为业内学习标杆,如今却被消费者和媒体轮番批判。山姆究竟做错了什么?我决定亲眼去看看。
舆论最猛烈的这个周末,上海浦东的一家山姆会员店依旧人山人海。你很难把眼前的景象和网上的评价联系起来,尽管它们几乎同时发生。
货架上,点燃消费者情绪的好丽友已经消失。但依然能看到不少国产品牌,比如乌江榨菜、好欢螺、有友等等。不过,来购物的消费者并没有表现出对这些产品的抵触情绪,很多人都把它们装进了购物车。
这不禁让我思考,消费者骂山姆,究竟在骂什么?是中产的优越感被击碎后的破防,还是对国产品牌根深蒂固的偏见作祟?我想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本质。
大家真正害怕的,是失去主动选择优质商品的权利。
中国消费者苦低质产品久矣。过去传统的商超模式,是渠道和供应商的利益博弈,销量、利润率、坪效等等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很少有超市会在进货的时候关心这个产品的配料表是否干净,能不能满足健康需求,更不用说人性化服务了。
山姆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以放心一站式购买的渠道。很多人购买山姆会员卡,本质上是为“选货”这项服务买单。它用渠道势能为产品品质的背书,告诉消费者我从全球精选了优质好货,来我这儿你不用挑,放心闭眼买。
山姆的渠道势能甚至大到可以反过来驱动品牌提升质量。本土化是它相较于其他外资商超的一大优势。山姆的本土化不是单纯的进货,而是要求品牌提供原料更优质、配料表更健康的“山姆专供”产品。
这种能力是稀缺的,除了山姆,国内能做成品质背书的商超,只有胖东来。只可惜胖东来没有走出河南。
山姆和胖东来都给用户发送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你的健康、生活品质是重要的,你的投票是有话语权的。所以当会员发现山姆上架了好丽友,表面上是骂它怎么能和别的商超买一样的产品,其实真正担忧的是山姆变了。变得不再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变得不能再给消费者闭眼买的安心。
这一批人好不容易可以利用自己的认知,也愿意支付溢价来提升生活品质,结果发现这些都是随时可能消失的泡沫?拥有过再失去本身就难以接受,更何况这份安心,还是花钱买来的。很多会员激烈反对自己喜欢但利润率低的产品下架,在社交媒体发帖呼吁下架产品回归,其实在测试山姆是否重视用户的投票,自己在渠道和品牌的博弈中,还能不能插上话。
会员们更担心好丽友只是山姆“转型”的开端,是对用户底线的试探。如果这次不发声反抗,下次会更糟。我在骂声里听到的不是中产优越感破碎的声音,而是消费者无奈的呐喊。
再者说,“中产超市”本身就是舆论对山姆最大的误解。
在中国,中产就像鬼,只有人听说过,但没人真正见过。中产本身就是一个漂浮的概念,有人认为家庭年收入50万以上就算中产,有人月入五万也自称够不上。什么样的人能被划分为中产,什么样的生活才叫中产生活方式,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定义。
但把一切追求健康、安全、品质的生活方式统称为“中产生活方式”,是品牌的投机,也是媒体的偷懒。
仔细算算就知道,山姆普通会员年费260元,相当于一个视频平台的会员年费。如果办山姆会员卡就算中产,那么我同时拥有5个视频平台的会员,是不是能跻身小富行列?更何况山姆的会员卡不仅是入场证明,还是理财产品。淘宝上40元的单次卡月销1w+,7单就能回本。
山姆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所谓中产超市的标签,也不是会员制,而是“性价比”。
如果真的逛过山姆就会知道,山姆的一部分用户是没空每天逛超市的打工人、要照顾孩子还要给一家人买菜的妈妈。当然,也有冲着中产噱头来的猎奇者。孩子睡着了只能放在购物车里,为了一口试吃大排长队,购物结束扛着大包小包走到地下停车场,回家后还要分装好一周的量。你很难把这些画面和精致的中产生活联系在一起,但这就是社交媒体滤镜后的,真实的山姆。
不止一个山姆会员告诉我,办山姆会员卡就图个性价比高和省心。39.9元的烤鸡够全家四个人吃一餐,蛋糕面包比外面面包店便宜,买两个生日蛋糕就值回票价,日用品普遍量大看起来价格高,但算一下单价就知道并不贵。逛一次超市可以满足一周的需求,也不用担心分不出好坏被宰,排队试吃的时候还有人送巧克力,提供情绪价值。
这批所谓的“中产”,反而是对价格敏感度极高的一批人,也更会较真。TA们会看配料表、计算克单价,也不容易被英文名和“高级的包装”唬住。山姆货架上那些穿上英文包装马甲的国产品牌,都逃不过TA们对配料表的审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外资品牌进入中国,都喜欢用“中产品牌”包装自己,通过塑造一种虚无的身份认同,让人心向往之。以前的哈根达斯是这样,前几年的lululemon是这样,山姆也不例外。这些品牌都赶上了中国消费者财富快速积累的好时候。但现在,中产这个词或许已经不再性感了。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里,中产是一个标签,也可能是一个靶子。以前的哈根达斯被击中,前几年的lululemon没逃过,山姆也不能幸免。
其他超市卖好丽友,大家习以为常,但山姆打着“中产超市”的旗号卖,就是“失格”。就算山姆从来没说过自己是精品超市,部分用户还是默认你只能卖进口、无添加、配料表干净的产品。
毕竟社交网络上的山姆,满货架都是进口商品,现场还有厨师给顾客煎牛排。造梦的和做梦都对真实情况的心知肚明,只有观众认真了。媒体的推波助澜、品牌的默认,吸引了一波冲着“中产超市”的名头而来的新用户,却也加剧了用户群体内部的矛盾。也怪不得用户对“中产超市”的身份过度联想,容错率低。
同样是严选品质,胖东来从来不说自己是“中产超市”,隔壁奥乐齐最初也是冲着抢山姆生意来的,现在已经不装了。同样面向中产,却打出了“穷鬼超市”的旗号。
奥乐齐在中国的高速增长,消费者对胖东来的推崇已经明示,在中国做超市,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品质和性价比。山姆真正的危机,是正在逐渐丧失渠道的唯一性。如果你的“严选”只是选了一堆在别的渠道也能买到的商品,品质也没有本质区别,那么会员的价值何在?
现在,已经有很多山姆会员开始寻找山姆的替代品。有人发现沃尔玛也有不少山姆同款产品,而且分量更小价格更低,也有人涌进Costco和麦德龙。
山姆因为上架好丽友被骂,是被中产标签反噬的必然结果。但这次舆论危机警醒的不该只有山姆,因山姆而获得短暂的流量,对其他商超扭转业绩不会有实质性帮助。那些没有付会员费的消费者,本应能买到健康的食物,质量有保障的生活用品。这不是“精致叙事”,更不是“少数人特权”,而是“正常”。私心希望这次的好丽友现象,不只是所谓“中产超市”的专属。
内容作者:Jasmin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