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目标。
7月23日,可控核聚变概念股表现活跃。截至11时20分,东方电气(600875.SH)、雪人股份(002639.SH)、国机重装(601399.SH)等股涨停,常辅股份(871396.BJ)涨近13%,中国核电(601985.SH)、融发核电(002366.SZ)等跟涨。
消息面上,据上海发布7月22日晚间消息,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聚变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当天在沪举行。此次挂牌公司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将作为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体,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来自资本市场的消息进一步揭开了这家公司的神秘面纱。7月22日盘后,中国核电、浙能电力(600023.SH)先后披露参股公告,显示了该聚变公司的股东结构。
根据公告,中国聚变公司有七位股东,分别是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和四川聚变。它们以约1元/注册资本价格合计投资约114.92亿元,认购中国聚变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14.92亿元。结合公司此前注册资金,本次增资后中国聚变公司合计注册资本超过150亿元。
七家股东中,仅中核集团以现金和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其他增资方均以现金出资。经评估,该家央企以40.29亿元投资额持股50.35%,成为中国聚变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中核集团旗下唯一核电运营平台和核心上市公司中国核电另以10亿元投资额入股6.65%。
中国石油集团旗下投资公司昆仑资本则以30.06亿元、20%持股成为中国聚变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值得关注的是,据深交所互动易和天眼查信息,昆仑资本此前还以29亿元持有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20%股份,位列该公司第二大股东梯队。聚变新能背靠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该所是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承担了导体、校正场线圈、电源、诊断等采购包任务和总装任务。
另外四家股东上海聚变、浙能电力、国绿基金、四川聚变则分别以17.74亿元、7.51亿元、4.8亿元、4.51亿元投资,依次持股11.81%、5%、3.19%和3%。其中,浙能电力、四川聚变、上海聚变股权穿透后的实际控制人分别为浙江省、成都市和上海市国资委。
据浙能电力公告,中国聚变公司成立于1983年,原为中核集团下属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后作更名,是中核集团聚变能源产业的实施主体、融资平台及抓总单位。该公司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任务目标。
核聚变是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并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当前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包括重力场约束核聚变、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和磁约束核聚变。支撑磁约束核聚变的装置包括托卡马克、仿星器等。由于性能更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托卡马克成为全球主流核聚变装置,其中央是一个环形真空室,外缠线圈,通电时内部会产生巨大的螺旋形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温度,达到核聚变目的。
作为前沿颠覆性技术之一,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已成为全球竞相布局的赛道。
中国将支持可控核聚变产业纳入顶层设计。2021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究”;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支持受控核聚变的前期研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随着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将可控核聚变视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资本加速涌入;2024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之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本次中国聚变公司成立,正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抓手。
中信建投指出,随着技术持续突破、项目融资持续开展、政策层面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目前相关项目的招标采购正加速开展,预计将对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针对托卡马克技术路线,建议关注超导带材/磁体、堆内构件、结构件、电源系统、辅助加热系统等环节相关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