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媒体报道,网络视频显示,近日,合肥万象城一名女顾客与香奈儿柜姐发生肢体冲突,双方扭打过程中顾客被拽倒在地,有柜姐疑似用鞋子击打顾客。现场目击者称,冲突可能与顾客拍摄商品或柜姐态度问题有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冲突发生后,涉事门店暂停营业并半降卷帘门,警方到场将涉事人员带走调查。商场客服表示事件正由警方跟进,香奈儿官方则称需通过登记表反馈至相关部门。
在公众场所打架斗殴,且是销售员与顾客之间,还是两名女性,这些大概应该发生在30年前的十八线城市的现象组合,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首先,香奈儿的高端形象至少崩塌八成了。作为奢侈品牌,其一直以“优雅、高端服务”为核心价值。此次事件中柜姐与顾客的肢体冲突,尤其是用鞋子击打等细节与品牌调性严重背离,可能被贴上“傲慢”“暴力”等负面标签。
其次,这种服务态度足以产生争议发酵。网友集中吐槽柜员“态度差”“歧视普通顾客”,可能引发公众对品牌“势利眼”文化的质疑,削弱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认同。潜在顾客可能因担忧遭遇类似冲突或歧视性对待而转向其他品牌。
中产阶级消费者常常是奢侈品的增量客户和后备消费者,但对服务敏感度更高。不适应香奈儿的游戏规则也很正常,随时走人也不难。关键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此类事件极易形成“破窗效应”,导致更多消费者分享负面体验,进一步放大信任危机。中产还没形成忠诚度,就可能和香奈儿拜拜了,这才是香奈儿无法估量的损失。
此事件对香奈儿的负面影响可能远超单次冲突本身,暴露出品牌在服务管理上的系统性风险,也反映出门店员工培训、危机处理机制的缺失。更搞笑的是,官方回应需登记反馈。这种“官僚化”可能加剧公众对品牌“冷漠”的认知。连基本的面对公众情绪的待客常识都没有,香奈儿真的是该“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