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詹娜,女,满族,1978年生,辽宁本溪县人,博士,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撰工作委员会“民间故事”专家组成员。先后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辽宁省文联“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
主要从事东北民俗与口承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参与撰写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多民族口头传统及其共同体意识研究》(2024)、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辽河流域民间文艺谱系建构与资源转化研究》(2021)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专著《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获2011年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金奖,专著《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辽宁民间叙事的文化透视》获辽宁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在辽东山区放养柞蚕的时节,剥茧的枯燥常被故事的魔力驱散。孩子们为听故事主动帮忙,故事就这样在劳动间隙、在几代人对话间自然流淌——这段童年记忆,成为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詹娜心中民间故事传承的鲜活图景。近日,辽沈晚报与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辽宁民间故事传承活动正式启动,谈及让孩子来传承辽宁民间故事,詹娜把“民间故事”比喻成“三无产品”,呼吁孩子主打一个“自由讲述”,“儿童传承的核心恰恰在于打破条框。”
口耳相传的生命力 讲故事的关键在“讲”字
民间故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方式独具特质。“它不像手工技艺依赖身体行为传承”,詹娜强调,“民间故事的生命力在于口耳相传——我讲你听。”而随着讲故事的人的离去,故事或可借助文字与影像存续,但却可能丧失了其动态与原生态的灵魂。
在“讲故事”这个命题中,詹娜首先强调一个“讲”字,从古至今,无论是实用性还是心理需求方面,“讲”一直是人类生活不可剥离的根基和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在文字尚未普及或仅为少数人掌握的时代,口信儿与故事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核心媒介。詹娜以自身经历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娱乐方式匮乏,听长辈们讲故事是我们那一代孩子特别喜爱的消遣方式。”
而在娱乐手段丰富的今天,“讲说”与“倾诉”依然是人们重要的心理需求。通过讲话、聊天的“话疗”方式达到倾诉烦恼、疏解心结的效果。詹娜点明其现代价值——故事不仅是传统,更是跨越时代的心灵疗愈。
民间故事更是活的史料库,它承载着正史忽略的细节,如辽宁地方风俗与历史记忆,在代代讲述中将经验与智慧悄然传递。善恶有报、敬老惜物等传统美德,也借此深植人心。那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常凝结着前人的生存智慧。
童声讲述的原始力量
摒弃矫正,拥抱本真
让孩子成为故事的传承者,关键在于营造自由无拘的氛围。詹娜对此态度鲜明:“孩子们讲成啥样就是啥样,无需纠正情节或设定框架。”
她以著名故事家谭振山的创作为喻,谭振山在面对不同听众与环境,甚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呈现的故事都有细节上的差异,“每次讲述都是一次再创作。”儿童传承亦当如此——珍视其纯真视角,允许融入个人喜好与表达。“我常常跟我的学生开玩笑说,民间故事就是‘三无产品’:无版权、无作者、无固定版本,每一次讲述都可以不一样。”
这份“无拘”深植于民间故事的讲述行为和故事传承的本质样态。它从不僵化,始终随讲述者与语境流动更新。让孩子自由发挥,正是对故事活态传承本真的回归。詹娜的父亲詹克书是一位满族民间故事家,曾与著名故事家黄振华一起赴京讲述民间故事。詹克书回忆儿时辽东山区农户夜间剥茧的场景中,总缺少不了为听故事而主动帮忙的孩子们的身影,恰是这种故事自发传承的生动写照。
传统故事的当代表达
解码隔阂,激活共鸣
当传统故事遇到现代受众,认知断层成为挑战。詹娜提到在编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时加入的“附记”形式——在故事后添加注解,阐释其中涉及的习俗、仪式等地方性知识。“当下读者与传统内容间存在隔阂”,她解释道,“研究者有责任搭建理解的桥梁。”
转化与创新是另一个破局点。虽研究传统民间故事,但詹娜也时刻关注当下流行。从风靡全球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到大热游戏《黑神话:悟空》,再到网剧《唐朝诡事录》,詹娜总能从时下年轻人关注的热点中链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唐朝诡事录》中有一些单元情节就是从民间故事里来的,比如‘花甲活埋’等传统母题的新编,传统故事借现代审美与价值观重获新生。”詹娜敏锐地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将传统叙事套路与现代元素融合,是转化成功的典范。”
记录与创新双轨并行。詹娜强调,在高速变迁的时代,以学术严谨性保存传统精髓刻不容缓;同时,探索贴合当代语境的表达方式,让老故事持续引发共鸣,才是真正的传承之道。
当“三无产品”的比喻点醒民间故事自由生长的本质,儿童讲述便不再是简单的表演任务。从辽东蚕场到现代课堂,从学术附记到银幕改编,詹娜的见解揭示了传承的核心:在保护原真内核的同时,为故事松绑,让其随着时代脉搏自然呼吸。民间故事的永生之道,或许就藏在其永远开放的讲述权中。
本报记者 张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