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和专家提醒,自然“馈赠”背后暗藏安全隐患,市民游客应审慎前往
羊城晚报讯 记者李晓雨报道:台风“韦帕”过境后,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的海滩成了“网红地”。退潮后的滩涂上,贝类等海鲜密密麻麻,居民们冒雨赶来,人手一个水桶埋头捡拾,不少人收获“爆桶”,直言“捡不完”。
这一热闹场景在网络传开后,评论区一片沸腾。有网友直言“吃货表示实名羡慕”,有人调侃“现在出发还来得及吗?下个台风提前两天去蹲点”,也有声音称“这些海鲜值不了几个钱,在乎的是赶海过程的开心”。
不过,台风后的赶海暗藏多重风险。相关部门和专家多次提醒:台风外围环流可能引发强风长浪,人有被卷走的危险;退潮后的沙滩可能藏有玻璃碎片、铁钉等尖锐物品,易造成划伤;近岸海水中可能出现水母、海蛇等有毒生物,其毒液可能危及生命。更重要的是,这些被风浪卷上岸的海鲜,可能携带污染物或因长时间浸泡、阳光直射而变质,食用风险极高。此外,山区峡谷可能因台风带来的强风雨引发塌方、滑坡,受损电力设备也存在触电隐患。市民和游客应审慎前往。
记者手记
捡海鲜的快乐与安全都需守护
一场不期而遇的“自然馈赠”,让雨中的海滩充满了欢声笑语,也成了街坊们热议的鲜活话题。这份快乐诚然动人,但热闹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台风外围环流尚未完全消散,沿海风浪依旧暗藏卷人危机;沙滩上可能遗留的尖锐杂物、海水中潜伏的有毒生物,以及海鲜可能携带的污染物,都在提醒人们:这份“馈赠”的背后,藏着需要警惕的安全隐患。
此时,守护这份快乐,更需要职能部门的“精准护航”。不妨在滩涂入口设置醒目的风险提示牌,用方言广播循环提醒风浪隐患;组织人员及时清理沙滩杂物,划定相对安全的活动区域;通过社区群、短视频平台,用本地人听得进的话科普“海鲜能不能吃”“潮水何时最危险”。对远道而来的游客,可安排志愿者引导劝返,既不扫了本地人“靠海吃海”的兴致,也为异乡人筑起安全防线。
赶海的快乐贵在随性,而安全的底线需要刚性守护。当职能部门的细致服务与民众的自我防范形成合力,这份台风后的“小确幸”才能真正安心落地——毕竟,比桶里的海鲜更珍贵的,是每一个赶海人平安归家的身影。
编辑:聂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