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号
在北京亦庄,一座特殊的“机器人学校”于近期正式启动建设——这里没有课桌,却有复杂的地形环境;没有教科书,却连接着业内真实训练场景。这是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人形”)打造的具身智能数据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也是国内首个基于真实场景的具身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将于今年年内作为关键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正式对外开放。
具身智能训练与评测中心:
行业共建十大场景
“目前,机器人行业最缺的就是高质量训练数据,但通过遥操作采集数据成本高、效率低,一台动捕设备价格高达数十万元,再加上搭场地、招人等成本,导致很多机器人企业难以获取真机数据。”北京人形具身数据负责人李广宇表示,“为解决行业共性难题,我们打造具身智能数据训练基地,不仅每个场景1:1还原真实环境,还将助力机器人走进真实场景。”
该基地位于北投台湖产业园,由上下两层开放空间构成,主要包括行业共建十大场景的具身智能训练与评测中心和业界真实场景实训对接的具身智能运营中心,将面向机器人企业及相关企业提供基于真实场景的机器人数据训练服务。
据介绍,北京人形将在训练与评测中心中联合行业伙伴共建商业服务、家庭、养老、工业、物流、特种作业等十大典型场景。李广宇说:“通过和行业伙伴合作,我们不仅能面向行业真实需求共同搭建典型场景,还有助于加速机器人从训练到应用的进程。”
按照规划,训练与评测中心将实现数据采集、能力测试、人才培训、展示对接四大功能,为前来训练数据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聚焦数据采集,基地将通过动作捕捉系统记录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运动轨迹、操作等数据;面向能力测试,基地将建立具身智能“考试系统”,打造具身智能测评体系,并基于人类在环的训练范式,构建机器人“错题本”,进行针对性地数据采集和训练;针对人才培训,基地将开展“机器人职业训练师”培训和认定,深化产教融合;在展示空间,参与训练的企业可展示阶段性成果。
具身智能运营中心:
让机器人进入真实场景
基地将把数据训练场直接搬到产业一线,让机器人加速走进真实场景。
“运营中心设置遥操作、调试、设备维修、办公等功能分区,由北京人形提供场景资源对接、技术运营支持等服务。”李广宇说。机器人在共建场景训练达标之后,通过基地一期的安全准入标准评测,北京人形可以帮机器人进入行业伙伴的真实场景进行实训。
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不仅需要沟通对接、技术支持和售后维护等全流程服务,还需要遥操作等专业支持。北京人形将在遥操作区打造100毫秒低延迟“远程机器人驾驶舱”,配备专业设备、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可实时遥控机器人在工厂、电网、药房等真实场景中作业,并逐步进化为从遥操作采集数据到机器人自主执行任务采集数据。通过在真实场景实训采集高价值数据,基地共建数据生态,并形成“毕业即实训”“生产即训练”的数据飞轮闭环。
“今年,北京亦庄发布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在两年内释放超万台、近50亿元的具身机器人应用机会,建设高端制造、教育教学、园林水域、产业园区、商业服务、医疗康养、电力巡检、市政管理、社区物业九大标杆应用场景。”李广宇说,“我们在推进真实场景对接过程中,也计划跟北京亦庄寻求合作,做进一步的探索和落地。”
年内将发布开放数据采集计划
“立足北京,辐射全国”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推动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基地通过真实场景规模化、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服务,打通机器人从实验室到量产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李广宇强调。根据初步测算,基地可将采集单位数据的综合成本降低50%。
据李广宇透露,基地将于今年内对外开放。在8月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北京人形计划正式发布“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邀请更多合作伙伴进行场景共建;后续,基地将进入场景验证阶段,对选中场景进行数据采集验证,收集问题,保证采集过程安全合规;预计到今年年底,基地将完成20余个真实场景布局,实现规模化数据采集工作。
“当各地还在比拼具身智能数据训练基地规模时,我们率先转向软实力竞赛,帮助更多企业解决数据采集中的真实场景需求。我们希望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高地。”李广宇说。根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2024-2026年)》,北京亦庄将基于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先发优势,更好发挥数据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具身智能数据训练基地的建成,在这里,机器人的每一次训练,都在为智能未来铺就“数据基石”。
图片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编辑: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