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河畔微风拂面,阳光洒在古老的石桥上,也照进了这座千年古城正在发生的全球性对话。7月15日,来自60多个国家、200个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青年代表汇聚于此,共同参与全球青年发展项目周。
这不仅是一次青年的大交流,更是一场跨越山海、连接理想与行动的全球实践。山海虽远,却挡不住青年同行共进的脚步。
为期一周的项目周,旨在为全球青年搭建一个集项目展示、能力提升与合作拓展于一体的务实平台,彰显世界青年团结协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力量。联合国青年事务助理秘书长费利佩·保利埃在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以视频方式致辞时说:“全球青年变革者们,把握此次难得机遇,碰撞思维火花,结交新的伙伴,做出实际行动,世界渴望你们迸发能量、展现领导力、带来新希望。”
在苏州期间,青年项目骨干围绕全球发展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点领域,被编入10个项目舱,包括“减贫和粮食安全”“面向未来推进数字技术使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保护”“绿色发展”“促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青年领导力培养”“促进青年健康与福祉”“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和“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光华·书海工程”“百万笔共筑和平运动”等项目,通过图书捐赠、冲突地区教育支持等,推进优质教育与性别平等;“就业技能发展计划”“新能源技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等项目,通过新能源人才培养、就业技能计划等,促进体面工作与经济增长;“从手工艺到商业”“张家港5G绿色智慧港”等项目,通过非遗保护、智慧港口建设等,助力全球伙伴关系与可持续城市发展……
为了更好地支持这些项目落地与成长,项目周为每个项目组配备了中方导师、外方导师和国际组织专家,通过导师结对、项目路演、创业沙龙等形式,提供深度培训与资源对接,助力项目可持续发展。
比如,“绿色发展”项目组内,尼日利亚青年阿卜杜勒巴西特·巴西尔带来的“雷夫尼克斯能源项目”在现场引发了广泛关注。该项目致力于解决电子废弃物污染与能源贫困问题,将废弃电子元件升级改造为环保储能系统,提供太阳能替代方案,迄今已处理超过10吨电子废弃物,为500多个家庭和小企业提供了清洁能源。
“你们是如何进行成本控制的?”“设备是否便于移动?”“具体落地场景有没有限制?”在项目展示结束后,导师法尔哈娜·贾比尔从项目业务影响、社会影响、创新性、未来前景及可扩展性等多个维度提出问题,并结合回答分享了她的专业反馈。
问答环节中,阿卜杜勒巴西特·巴西尔的应答展现了项目的稳定性与可行性,赢得了导师的高度认可。“许多项目令我印象深刻、深受启发,青年们正以意想不到的创意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尤其对环保与社会议题充满热情。”法尔哈娜在路演结束后感慨道,“他们的方案成本低廉、易于获取、便于移动,任何农村社区都能实施。”
当然,也有部分项目因缺乏清晰的可持续路径而遭到质疑,一些导师对项目的规模化能力提出担忧。尽管如此,现场的交流与反馈为项目团队提供了宝贵的改进建议,促使他们不断优化方案,提升项目的可行性和影响力。
隔壁房间,“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保护”项目组的讨论同样热烈。来自中国、土耳其、哥斯达黎加、巴基斯坦等国的十几位青年代表围坐在圆桌前,专注聆听台上来自黎巴嫩的青年卡洛斯·维克恩·艾瓦齐安讲述他的“废弃珍宝”项目。他们时而点头认同,时而低声交流,现场既专注又充满互动。
该项目通过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燃料,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废物处理与能源解决方案。“我们目前已经成功处理350吨有机废物、生产31.5万个生物质产品,使取暖成本降低60%,为100多户家庭提供了经济实惠的取暖解决方案。”卡洛斯自信地介绍道。
台下,黑龙江大学本科生钱其栋飞快地记录着要点。“这是一个提升自我的宝贵机会,我想记录这些优秀做法,回去多思考、多学习。”他带来的“低温脱氮菌”项目聚焦中国寒冷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适应低温、低碳环境的脱氮菌颗粒剂,实现了高效脱氮与低成本运行。目前,该项目已在黑龙江、山东等地应用,显著改善了农村污水处理效果,减少了氮污染,助力了美丽乡村建设。
当钱其栋登台介绍项目时,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几位外国青年代表接连抛出犀利问题,他一一回应,并坦言这些提问让他意识到自己在项目模式上仍有不足。“这些反馈促使我重新审视并改进项目。”他还透露,与多位外国青年初步交流后,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未来有望展开合作。
此次全球青年发展项目周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苏州市政府、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江苏省青联、上海市青联、湖南省青联和陕西省青联承办,苏州市青联具体执行。除苏州外,青年代表们还分赴上海、长沙和西安,分组开展实地考察与项目对接。
在上海,他们走进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昔日杂乱无章的空间如今焕然一新,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街角风景,他们在这里感受城市更新的温度,体验“15分钟生活圈”的便捷;在杨树浦水厂,从斑驳铁锈到智能监测,他们见证了工业遗产如何从历史守护者转型为生态文化地标;在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他们漫步滨江步道,读懂了中国城市在“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中的中国答案。
在长沙,他们走进湖南省博物院,感受沉睡千年的文物焕发时代光彩;漫步岳麓书院,从古代学府的庄严肃穆中,体会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新生;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他们置身于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前沿阵地,见证了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青春力量。
在西安,他们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惊叹于地下军团的栩栩如生,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在泾河新城茯茶镇,他们见证了传统制茶技艺如何转化为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回民街,他们在巷弄间品味美食、感受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包容,读懂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包容与和谐。
“在共同的餐桌上,在深夜的笑声中,在漫长的巴士旅程中,我们建立了真挚的情谊。”在项目周的总结交流会上,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青年代表萨拉·简·瓦德尔深情地说。她表示,中国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自信令她深受启发,仿佛是在挖掘一座宝藏。“我希望能把所见所闻带回祖国,并将这些交流成果与共识持续传承下去。”
与萨拉不同,库姆比莱·奇姆库佩特是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老朋友”。“我们正处于拓展阶段,非常需要这样的国际平台来建立联系、寻找合作、吸收灵感。”他在一家专注于数字化转型与软件开发的非洲公司工作,认为论坛及其配套活动不仅为非洲企业提供了重要合作平台,也为非洲技术力量对接全球资源打开了窗口。
回顾以往的参会经历,他表示收获颇丰:“从主旨演讲到项目展示,再到与各国政府官员、企业领袖和社会组织的交流,每一次都带来新的启发和机遇。”他期待未来能继续参与中国发起的青年合作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可持续农业在非洲的深度融合。
以此为起点,面对全球命运交织的时代命题,世界青年正用行动书写答案,携手共创一个充满希望与合作的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