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储存器”与青少年双向奔赴
创始人
2025-07-23 07:18:35
0

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磨、抟植……7月12日,在山东省齐文化博物院,一群青少年化身“少年战略家”,模仿《周礼·考工记》的记载,通过体验传统技艺,探索春秋战国时齐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盛的。

他们参加的活动是由团中央直属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和山东省博物馆学会等发起的“少年博物说·文武齐鲁”公共教育开放日。这场活动也是“跟着习爷爷学在博物馆——‘少年博物说’青少年文化传承”项目(以下简称“少年博物说”)的落地活动之一。该项目自6月启动以来已通过导览画报、课程体验等形式累计服务上万名青少年。

文有脉,行必远。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储存器”,经由博物馆这座桥梁,广大青少年能够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物证史。‘少年博物说’希望以博物馆为切入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播下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种子。”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最近,滕州市汉画像石馆正在为暑期研学的青少年准备《黑白绘万物——山东汉画像石中的宇宙世界》公共教育课程。该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汉代画像石以发展脉络完整、雕刻技法多样、题材内容丰富等特色在全国影响广泛。在课程中,青少年们走进汉风画韵基本陈列展厅,体会祖先们认知的自然、宇宙、世界等不同层次的画像内容。这一课程将成为“少年博物说·文武齐鲁”公共教育开放日在该馆落地的重要活动。

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一位副馆长告诉记者,在这里青少年可以借助展览理解汉画像石承载的汉代宇宙观,更可以通过研学课程,理解汉代艺术璀璨多姿的艺术样式,加强对汉代艺术审美研学课程的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博物馆教育也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站在一件古老的青铜器、书画面前,他看到的不只是物件本身,而是在那件器物中读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信念与精神韧性。”在美育专家、中央美院教授宋修见看来,博物馆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让人“知道了什么”,更在于让人“成为了谁”。

他认为,博物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具象化、生活化、故事化。它让青少年理解到,中国文化并非沉睡在书本中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生命经验,是一种可以理解、可以传承、可以再创造的资源。

2022年,宋修见曾带领研究生团队前往内蒙古开展一场以生态美育为主题的工作坊。在课程设计中,团队专门带领当地中小学生走进扎赉诺尔博物馆,围绕馆藏的猛犸象化石资源,开展跨学科美育课程教学。

宋修见还记得,面对那具完整的猛犸象骨架标本时,孩子们眼中闪着光。他们不仅用当地材料还原了骨骼结构,还进行了创意拼贴和故事讲述。一个小女孩说:“我以前觉得恐龙、猛犸象这些都是电影里的,没想到它们真的‘生活’在博物馆里。今后我想当一名会讲故事的科学家。”

潍坊市博物馆公教部主任杨斐认为,对学生来说,博物馆以文物的方式来呈现知识,比在课本上理解得更直观深刻,也更多元。潍坊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金石学的重要中心,“少年博物说”正是围绕这一特点阐明了潍坊重要的文脉传承。她说:“在课程中对文物文字、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互相印证,感受金石证史的重要意义,能开启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长期从事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中央美院科研处副处长汤宇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还记得,学校本科生团队曾研究某民俗博物馆的剪纸技艺,一开始学生们觉得“土气”。但当他们深入了解其历史、象征意义,并尝试创作时,态度就完全转变。一名学生还专门设计了融合传统剪纸元素和现代动漫形象的“新国潮”作品,她说,以前觉得传统离自己很远,现在发现其实这种美通过创造也可以如此鲜活。

“博物馆的展品,尤其是精美的艺术品,是民族智慧和审美的最直观证明。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看到商周青铜器的雄浑、唐宋书画的意境、明清瓷器的精妙时,那种震撼是书本无法给予的。”汤宇说。

博物馆热背后的社会教育之思

随着暑期来临,孔子博物馆推出了“少年博物说”主题课程“长夜之光——孔子仗剑走天涯”,让同学们感受孔子在各国间奔走游说,为传播自己的理想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为了迎接“少年博物说·文武齐鲁”公共教育开放日,该馆还成立子曰剧团,和青少年一起打造情景剧《夹谷会盟》,再现了孔子以其非凡智慧与外交才能,在齐鲁夹谷之会上维护鲁国尊严与和平的历史典故。

孔子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负责人程丽琦告诉记者,依托馆藏文物和陈列展览资源,该馆精心打造“孔子课堂”核心社教品牌,形成了以“孔子密码”主题研学为代表的“六艺”课程体系,年均开展社教活动近500场次,服务线上线下观众近百万人次。

尽管如此,在程丽琦看来,当前针对青少年的博物馆社会教育仍面临一定的困难。“比如接纳量方面,寒暑假及学校集中研学期间,展厅和讲解资源供不应求,影响参观体验与学习效果。同时,博物馆与学校、家庭缺乏长期合作机制,教育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她说。

据了解,为促进博物馆公共教育均衡,“少年博物说”发起了“少年博物说·流动博物馆”,打破文博资源要素限制,通过数字化、复制展品、青少年专题展,联创联办,走进中小学校、青少年宫、小型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助力馆馆协同、馆校合作、馆宫共建,让更多孩子走进身边的博物馆。

作为山东鲁南地区的文化腹地,临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临沂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教育资源涵盖了红色文化、儒家文化、家道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临沂市博物馆副馆长赵建玲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馆在积极开发系列化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还通过广播、网络等形式扩大受众面,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之路走得更远。此次“少年博物说”开放日活动,临沂市博物馆推出了“牙璋之源:中国古代礼玉的发现与传播”主题课程,通过牙璋这一新石器时代重要礼器在山东的出现和南方等地区的传播,展示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中各地之间的紧密联系。

赵建玲告诉记者,当前博物馆社会教育还面临着博物馆教育人才不足、课程研发力度不够等矛盾。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少年博物说”联动中央文史研究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专家资源,联合各地博物馆共同研发青少年专属的更具创新性、学科融合性的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打造博物馆“青少年传统文化实践大课堂”。

“与很多‘大馆’相比,我们在知名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在宣传上狠下功夫,线上、线下两个方向同时发力、同时开展社会教育,尤其是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推介我们博物馆。”临朐县博物馆社会教育部负责人张欣介绍。

临朐县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新近纪古生物与历史文物并藏的县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馆藏山旺古生物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万年前,被誉为“国之瑰宝、世界之最”。馆藏北齐崔芬墓壁画填补了我国美术史上这一时期墓葬壁画的空白。

尽管藏品丰富,但受区位和交通影响,临朐县博物馆“流量”并不理想。“近期我们为青少年设计了很多研学课程和活动,采取延时开放、举办夜场活动、更新文创产品等方式引流,吸引更多外地游客走进临朐,走进博物馆。”张欣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的孙晓飞作为课程的研发者之一说,“课程开发要确保与本地文化、本馆文物以及‘少年博物说·文武齐鲁’的大主题深度融合,还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理解和体验方式,让他们真正对博物馆课程感兴趣,能理解,有收获。”此次活动中临朐县博物馆的《指纹的旅行》体验设计,就是以一件南北朝时期的白陶塑上1500年前工匠留下的一枚指纹为钥匙,让小朋友们发挥想象,最终用体验制作的方式,感受制作技艺与文物元素之间的时空对话。

“我们希望‘少年博物说’能为‘小馆’发展持续赋能。”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设立“少年博物说”数字频道,邀请多方力量通过代表性文物系统性展现,线上线下共同服务青少年博物知识普及,让更多精美“小馆”被受众所“看见”。

“要真正让博物馆成为面向全民、贯穿终身的教育空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宋修见看来,博物馆社会教育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根本性、结构性的问题。

“比如许多博物馆虽然在理念上承认教育职能的重要性,但在资源配置、组织结构乃至日常运作中,公共教育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他说,“从事公共教育的人员有限,专业性不强,教育活动常被作为附加服务。因而很多教育项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偏重知识性普及,很难触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

汤宇认为,博物馆教育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定位博物馆教育?如今由于资源与需求“错配”,很多博物馆的活动设计还不够深入切里,博物馆需要突破“组织参观”层面,从教学、社会意义上构建博物馆教育体系,实现实践与学理深度融合。

在青州市博物馆开放日,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知识儿童化讲解。主办方供图

打开博物馆教育的围墙

7月18日,淄博市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平衡之美:古代淄博工艺设计”刚发送了招募信息,名额迅速“秒光”。这场活动正是“少年博物说·文武齐鲁”走进淄博市博物馆的公益开放日活动。

淄博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志性博物馆,现有藏品34825件(套),质地类别涵盖丰富。其中西汉矩形龙纹铜镜在存世的铜镜中极为少见,堪称世界铜镜之王。本次活动就是结合这面中国古代最大的镜子讲授古代淄博的工艺设计。

除了淄博,“少年博物说”结合山东大学考古学科特色在开放日推出“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住在哪?”,带领学生们在博物馆里了解田野考古;与青州市博物馆联合推出“一举夺魁:古代文人的荣耀时刻”,展示古代文人学子在科举中的进阶之路,用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少年博物说”是经共青团中央批准,在全国少工委指导下,推动少年儿童传承中华传统文脉、健康成长的特色活动项目。项目基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主责,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服务文化强国和数字平台的科技赋能,打破时空界限,创造沉浸式、参与式、趣味化的学习体验,将博物馆这座“大学校”的围墙打开,通过深度的文物解读与创新的互动化传播,让沉睡的文字在数字空间跃动,让凝固的历史在少年心中复活。

“少年博物说”开放日活动为孩子们推出的系列主题课程强调参与和实践,通过整合传统文化、美育教育、实践教育各方专业资源,帮助提升中小博物馆的教育内容研发水平,服务区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项目还邀请中央美院等专业团队为每个博物馆设计主题画报,用儿童化讲解和画报导览突出分众化传播。这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带动了山东地区部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互动热度、提升了内容质量,为暑期的少年儿童博物馆之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套餐”。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少年博物说”项目包括“一馆一课”馆长课、公共教育开放日,青少年“数字博物馆”和“流动博物馆”,“少年研究员”“少年讲解员”实践活动等多项内容。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是本次“少年博物说·文武齐鲁”活动的参与方之一,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任冰认为,项目为各地博物馆单位交流提供了平台,将各馆之间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经验进行分享,有利于形成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合力。博物馆教育专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项目专员文航也认为,“少年博物说”平台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在活动启动式上,曾主持我国多项重要考古发掘的考古学家安家瑶先生,殷切期望让更多的年轻身影走出教室,走进承载着文明密码的考古遗址,“当孩子们在遗址上奔跑、提问、触摸、感悟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也是在与祖先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中华文明的基因也深深种入心田。”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总结山东试点经验做法并向全国推广,不仅要引导孩子看到文物,更要帮助他们读懂文物背后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而在心底深深扎下文化自信的根基。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微软服务器软件遭到大规模网络攻...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7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路透社记者提问,据报道,微软服务器...
关于医药专业大学生自荐信 医学... 尊敬的领导: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求职信,冒昧打扰,深感歉意!我于XXXX年考入XX中医药大学...
*ST华嵘:股东所持公司21.... 每经AI快讯,*ST华嵘(600421)7月23日晚间公告,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蔡守...
长联科技跌1.85%,成交额5... 7月23日,长联科技跌1.85%,成交额5562.09万元,换手率4.08%,总市值53.96亿元。...
宁波色母跌2.29%,成交额6... 7月23日,宁波色母跌2.29%,成交额6925.31万元,换手率3.63%,总市值28.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