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成语咸阳 | 路不拾遗
创始人
2025-07-23 07:19:26
0

转自:咸阳发布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据为己有。《汉典》释曰:“形容社会风气好。”

2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贞观治道》:“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3

【典故】

韩非(约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古称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韩非子最早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说到:“国无盗贼,道不拾遗”这个成语,是指春秋鲁襄公三十年期间,子产在郑国执政实行整治,使国家政治秩序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得到好处,受到国人称颂。《春秋左传》中的《子产论政宽猛》一文也记载了当时子产关于为政的论述。韩非子用“国无盗贼,道不拾遗”形容当时郑国的社会风气。

《战国策•秦策一》中的“道不拾遗,民不妄取”,说的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治理秦国,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废除贵族世袭制度,按军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级。鼓励耕织,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作战英勇。国家实力强大,百姓生活富裕,社会秩序安定,民风淳朴,路不拾遗,民不妄取。连在路上丢了东西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捡走,民间也没有巧取豪夺和偷抢的违法行为,使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各诸侯国都开始畏惧秦国的国力。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太宗与众臣关于如何止盗的讨论情况,用“路不拾遗,外户不闭”来形容唐太宗的德政。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时,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唐太宗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他们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贞观时期,遵照唐太宗的施政方针,“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人们再也不担心有人偷窃、捡取的事情发生了。

这段记载的原文,以《唐太宗论止盗》为标题被编入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

类似的关于“路不拾遗”的历史小故事很多,如《旧唐书》中《武阳寻衣》的故事、唐代林善甫路不拾遗的善举故事等。

来源:《成语话咸阳》

编辑:韩越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PayPal推出支付生态系统P... (来源:经济日报)转自:经济日报7月23日,PayPal宣布推出支付生态系统PayPal World...
上峰水泥:超大工程开工利于建材... 投资者提问:请问,雅江水电工程的开工对公司经营有何影响?董秘回答(上峰水泥SZ000672):超大工...
公安部:探索将辅助驾驶操作规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界面新闻)2...
投资者提问:公司芳纶产品在沥青... 投资者提问:公司芳纶产品在沥青中有应用吗,修路能用到该产品吗董秘回答(泰和新材SZ002254):您...
文化中国行 | 长江宝藏:原始... 湖北随州叶家山,是考古人眼中的一块圣地。那里的西周早期曾国墓地被视为中国21世纪考古的重大发现,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