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张荣军 蒋晓云
“村超”将于7月26日正式复赛。自2023年开赛以来,“村超”的网络浏览量已冲破1000亿次,已然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体育盛事,成为现象级的文旅IP,更是成为榕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助推榕江成为GDP百亿县。为了让“村超”持续火爆,笔者认为应当引入更多创新元素,为观众提供更丰富、更立体的观赛体验。同时,通过跨界合作,将“村超”品牌价值进一步放大,为榕江的文旅体产业和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融合民族文化与科技元素,推动“村超”IP价值升级。从2023年的20支球队、2024年的62支球队,增加至2025年的108支球队,“村超”参与人员激增。得益于其场地、人力及传播的低成本优势,“村超”不仅有效减轻了赛事运营的经济负担,更凭借全民参与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旅IP。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倡导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赛事各环节,打造赛事独有的视觉符号;精心设计沉浸式体验场景,引入先进的骨骼追踪捕捉技术以及云、边、端一体化的“3D+AI”智能系统,借助视频云渲染与AI公有云技术,为线上观众带来更为精彩的观赛体验。另一方面,积极探讨“村超+”的发展新路径,培育“村超”系列文化创意周边产品,推动“村超”IP从单纯的“眼球效应”向深度的“价值认同”战略转变。
引发情感共鸣,增强内生动力。得益于当地深厚的足球文化传统,“村超”凭借着对足球的热爱和坚持,通过网络的传播效应,引发大众对于这场群众体育盛宴的情感共鸣和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流量+情感+认同”的公式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层联系,使“村超”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典范。下一步,要构建以“制度+资源+情感”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助力“村超”持续良性发展。一是制定“有限补偿+荣誉反馈”的激励机制,适当发放基础劳务补贴或荣誉证书;二是严格确保赛事公正性,维护观众良好体验;三是开发“旅游+村超”路线、设计富有“村超”特色的文旅衍生产品,拓展文旅IP边界;四是积极与高等学府体育学院及专业赛事团队合作,扩大“村超”朋友圈,增强“村超”发展的内生动力。
优化生态系统管理,促进优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和合”为特色的人文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多民族相互交融,是“村超”这个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底色,为“村超”持续火爆出圈奠定了基础。下一步,要注重防范生态风险,强化生态承载力管控。通过推广生态观光农业,加大力度保护野生动植物,合理开发自然景观等一系列生态保护组合拳,保障原生态内容不被破坏,为生态产品赋予更高的市场价值,吸引大量“村超”球迷的同时,积极推动优质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要强化生态系统管理,实时监测“村超”当日游客量,做好服务管理;合理规划适配“村超”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土地资源,保障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应急处置力度。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党建护航、群众参与”的“村超”,不仅将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和民俗文化等元素转为赛事亮点,展现了新时代农村的精神面貌,而且在保障群众自治空间的同时,让群众成为“村超”的主角,折射出基层治理智慧。一方面,需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整合党建、综合治理和民生服务等职能。培养群众用好直播、短视频等“新农具”,提高数字素养,为“村超”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强与俱乐部或青少年培训机构的联系,为当地群众提供实践与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强化党建引领对“村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善于部署“村超”发展方向,为“村超”发展准确瞄准靶心,落实“村超”发展的各项政策,确保群众是“村超”的主角,保障群众的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