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拉毛措
7月10日清晨,天边泛着鱼肚白,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城沉浸在薄雾与静谧中。
一阵阵“沙沙沙”的声响,由远及近,打破了这份宁静。环卫工人卓玛吉身着醒目的橙色工装,挥舞着几乎与她等高的竹扫帚,奋力将一夜积攒的落叶和零星垃圾聚拢成堆。
“今天是县里的‘全民清洁日’,得赶在大家出门前,把‘面子’收拾得更亮堂些!”卓玛吉抹了把汗,声音洪亮。她身后,几辆小型高压冲洗车正轰鸣着,用强力水柱冲刷着人行道砖缝里顽固的污渍。水流过处,深灰色的地砖露出本色。
走在兴海县子科滩镇街道上,各单位的党员及社区干部群众正迎着曙光,在划好的区域中,有的拿着垃圾夹、编织袋在沿路的道路、角落、草垛和草滩上捡拾垃圾、有的拿着大扫帚清扫路面,大家分工明确,团结一心。
与此同时,兴海县龙藏乡党群服务中心多功能会议室内,正开展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动员会。
“这次专项行动大家要以身作则,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持续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工作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让生态底色成为我们发展的亮色!让洁净的环境成为老百姓看得着的幸福!”现场的讲话鼓舞了在场人员的干劲和信心。
“自‘全民共建·清洁兴海’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龙藏乡高度重视,迅速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划分责任片区与网格,推行‘党员先锋+网格化管理+全员参与’模式。通过‘机械+人工’协同作业,聚焦难点清理垃圾、整治‘四乱’,累计开展40余场集中整治,清除各类垃圾250吨,清理河道23公里。同时创新方式,按户划责、组建队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共同营造整洁牧区环境。”龙藏乡乡长仁青吉说。
驱车驶向兴海县子科滩镇的县城边缘,安多民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拉毛叶和正带着十几名由党员、社区工作者和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向一处顽固的卫生死角“宣战”。这里堆放着废弃的旧家具、垃圾和一些长期无人清理的生活废弃物,散发着异味。
“一二三,抬!”随着号子声,几名小伙子合力将一张破旧沙发抬起,装上等候的垃圾清运车。女同志则戴着口罩和手套,仔细清理着散落在角落的塑料袋和烟头。铁锹铲起陈年污垢,扫帚扫走积尘,汗水浸湿了红马甲。
“这块‘牛皮癣’困扰居民好久了,今天必须拿下!”拉毛叶和脸上蹭了灰,语气异常坚定。围观的居民纷纷点赞,有的还主动回家拿来工具加入清扫。
“清洁工作中,安多民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积极行动,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大家一起清理垃圾、规整杂物,并制定卫生公约,让安置点的道路更整洁、庭院更清爽。看着干净舒心的家园,日子过得更有劲儿!”拉毛叶和说。
“兴海县全民垃圾义务清洁活动每周四定期开展,安多民俗村以及全兴海县的环境卫生跟我刚来的时候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干净卫生了,大伙住得也舒服!”安多民俗社区居民杨宗泰说。
日头升高,阳光洒满大地,天空湛蓝如洗,清洁行动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街道宽敞了,路面露出了底色;垃圾桶摆放整齐,周边再无散落垃圾;曾经贴满“牛皮癣”的电线杆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绿化带里的杂草和白色垃圾被清除,绿意更显盎然。
“你看,以前堆垃圾的地方都变得干净多了,感觉空气都清新了,连小孩子都主动捡垃圾了。”住在子科滩镇丽景小区多年的老人尖措背着手,悠闲地在焕然一新的街道上里散步,脸上满是笑意。
自“全民共建·清洁兴海”活动开展以来,群众参加39518人次,党员干部9290人次,清理卫生死角927处,整治乱堆乱放点947处,垃圾1789.89吨。
立足新阶段,兴海县深融环境整治于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发展脉络之中。生态治理的实践从“清理脏乱”跃升到“提升韵味”,让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底色,更成为驱动发展的亮丽名片。
当午后的阳光洒满县城,经过汗水洗礼的街道、社区、市场,正以一种更清爽、更整洁的姿态,迎接着往来的人们。那“沙沙沙”的扫地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诉说着这座城市对美好环境的不懈追求。
上一篇:以正确政绩观履职尽责为民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