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乌兰察布7月22日电 (记者 皇甫美鲜 通讯员 孙青青)7月21日,通过专业设备探测确认,消失了27年的鱼群,如今又回到了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黄旗海这片水域,初步发现的鱼种为鲫鱼。这一生态奇迹是近年来自然降水增多与系统性生态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旗海历史上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官村鲫鱼”曾作为国宴食材名闻遐迩。1952年,黄旗海鱼产量高达2400吨,撑起了地方经济的半壁江山。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气候干旱叠加人为因素,导致黄旗海盐碱化加剧,1998年鱼类彻底绝迹,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转机始于生态治理工程的系统推进。察右前旗成立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以“减少人为干扰、推动自然修复”为核心理念,实施33个生态治理项目,创新推出“优、拆、围、禁、收、疏、补、管”8项治理措施。通过河道疏浚、湿地恢复、污染治理等工程,逐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内建成自治区首个生态保护智慧化监管中心,构建“天—地—人”立体监管体系:240台周界摄像机、10处交通卡口与无人机巡查网络形成全天候监测网络,每月生成超10万条监测数据,为生态修复提供精准决策依据。“无人机巡查发现的芦苇疯长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开展生态补水,避免了湿地退化的风险。”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小飞介绍。
不仅鱼类重现形成小种群,候鸟监测数据更直观展现了生态改善的成效。截至2025年7月21日,该中心已监测到候鸟33种,累计观测60467只次,同比增长8.4%,黑鹳、草原雕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频繁现身。“更令人欣喜的是,黑鹳、草原雕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多。我们将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强化监管能力,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为黄旗海生态修复保驾护航。”谢小飞表示。
黄旗海这片曾因生态恶化导致渔业资源枯竭的高原湖泊,在系统性生态治理与科技赋能下,正加速恢复“塞外明珠”的往日光彩。如今,黄旗海水域面积达49.3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扩大13.23平方公里,候鸟监测数据显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目前,察右前旗正推进新一轮生态修复计划,进一步强化监管能力,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为生态修复保驾护航,持续擦亮这颗“塞外明珠”的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