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为破解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妇联持续推进“五进”活动走深走实,以“1+2+3+N”指导阵地矩阵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服务网络——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统筹调度,2个分中心示范引领,3类特色驿站延伸触角,“吃茶话事”点、家长学校等N个“微阵地”融入日常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吴军华
“以前觉得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现在妇联直接把家教公益课堂送到了家门口,听完老师讲的亲子沟通技巧,回家试了试,孩子更愿意跟我聊天了!”在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河东乡“吃茶话事”点,刚听完县妇联举办的家庭教育“五进”公益讲座的张女士欣喜不已。
今年以来,松溪县妇联聚焦织密指导网络、提升质量水平、打造特色品牌,持续推动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五进”)落地见效,激活家庭教育共育引擎,努力绘就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图景。
织密指导网络,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
松源街道的杨女士曾为孩子写作业拖延、祖孙育儿观念冲突等家教问题烦恼不已。去年年初,社区新挂牌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分中心”开课,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课堂。参加了一场“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讲座后,她学会了用“共情式对话”代替说教,母女俩也慢慢找到了相处节奏。
为破解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松溪县以“1+2+3+N”指导阵地矩阵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服务网络——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统筹调度,2个分中心示范引领,3类特色驿站延伸触角,“吃茶话事”点、家长学校等N个“微阵地”融入日常。
此外,松溪县妇联联合教育、财政、司法等多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既明确教育部门主抓学校阵地、财政部门保障经费、司法部门加强特殊家庭司法救助的分工,又联动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闭环。
一方面,县妇联通过数字化平台定期推送“隔代教育指南”“亲子沟通技巧”等课程;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分中心、家长学校常态化开展公益讲座,真正让家庭教育服务“触手可及”。县妇联还持续深化闽浙家庭教育“跨省协同”平台建设,通过引入外部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家庭教育资源共享。
提升质量水平,以“小队伍”撬动“大发展”
“以前给农村家长讲‘科学育儿’,总感觉隔着一层窗户纸,他们更关心‘娃不爱吃饭咋办’‘祖辈太惯孩子咋劝’。”松溪县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范礼琴坦言。
近年来,松溪县积极组建“1+1+1”家庭教育指导“三支队伍”,以多样化形式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讲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如今,范礼琴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小课堂”成了乡村家长会的“香饽饽”。在郑墩镇开展家庭教育“五进”公益讲座时,78岁的王阿婆拉着她的手说:“老师,你教的课程很有用,我家小孙女现在主动和我沟通在学校的情况了!”
这支“小而精”的队伍,正是松溪县家庭教育提质的关键。通过“专家授课+跟岗实训+案例研讨”,队伍专业度显著提升;“课程质量+覆盖面+反馈评价”的三维考评机制和“过程+结果”双轨评估机制,促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推动家庭教育服务从“量”向“质”跃升。
队伍强了,课程更要“对味”。讲师团为农村家庭设计“隔代教育”“防溺水安全”课程,给社区家庭准备“亲子游戏指南”,为机关干部定制“清廉家风故事会”……这些“定制菜单”课程,进一步满足了不同群体家长的差异化需求。
打造特色品牌,以“小品牌”传播“大能量”
“妈妈,你看我刻的版画!这是我们松溪的‘万亩茶山’。”在梅口村的“亲子版画工坊”里,10岁的小雪举着自己的作品,眼里闪着光。
这场“寻根溯源·传承家风”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家长们带着孩子走进大布村传统古村落,听“最美家庭”代表讲“家和万事兴”的祖训;在松溪版画工作室,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刻“孝老爱亲”主题版画。“以前只知道带孩子去景区玩,现在才发现,家乡的文化就是最好的家教素材。”小雪妈妈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松溪县还创新推出“书途共育·家教读书会”,以10所学校为试点,50余名骨干教师当领读人,每月举行一场讲座、一次分享、多次线上讨论;小学推行“家校共育积分制”,把家长参与活动作为孩子评优加分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学前教育阶段,将读书会活动与亲子手工、绘本剧表演等趣味项目深度融合,让家庭教育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浸润式引导。
松溪讲习所、“吃茶话事”点、家长学校等打造的公益课堂示范点,成了村民们、居民们的“育儿智囊团”。“小品牌”逐渐成了“金名片”,科学家教理念正像松溪的茶香,飘进千家万户。
松溪县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五进”活动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五进”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持续推进“五进”活动走深走实,为广大家庭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家庭教育服务,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促进家庭和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