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王琦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聚焦重点人群、重点任务,会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积极采取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坚定不移抓好落实,切实筑牢暑期安全防线。
随着暑期到来,孩子们迎来了最期待的欢乐时光。然而,每年此时,溺水、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安全事件也进入高发期,为欢乐的假期蒙上阴影。教育部部署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从隐患排查、安全教育到托管服务、减负治理,织密了暑期安全防护网。这一系列措施传递出明确信号:快乐过暑假,安全“不放假”。
安全是假期的底线,更是教育的基石。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聚焦重点人群、重点任务”,正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比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需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确保安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对水域、交通要道等高风险区域,应联合社区、公安等部门加强巡查,用智能监控、电子围栏等科技手段筑起隐形防护栏。只有将责任细化到人、措施落实到点,才能让安全防线真正硬起来。
安全教育不能止于纸上谈兵,而需融入日常、化作习惯。通知强调“利用网络新媒体广泛开展安全教育”,这一举措切中要害。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新媒体形式,能以更生动、更贴近孩子的方式传递安全知识。比如,通过模拟溺水救援的VR体验,让孩子直观感受危险;用动画讲解网络诈骗套路,提升他们的防范意识。此外,学校可联合消防、医院等机构开设安全实践课,组织应急演练、急救培训等活动,让安全技能从“知道”变为“做到”。
假期安全不仅是学生的事,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通知中提到的“托管服务”和“夏令营监管”直击家长痛点。双职工家庭“看护难”、校外机构资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往往让家长陷入两难。此时,社区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共资源应主动担当,开设公益托管班,既解决后顾之忧,又为孩子提供阅读、运动、兴趣培养的空间。对夏令营、研学活动,需建立“白名单”制度,严格审核机构资质、行程安排,并要求购买意外保险,让“游有所学”真正成为安全、有益的成长体验。
减负与安全,本质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通知重申“遏制节假日补课”“科学布置作业”,旨在让孩子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发展兴趣。然而,减负不是一减了之,而需配套优质资源。比如,鼓励学校开放实验室、体育馆,组织科普讲座、体育竞赛;支持博物馆、科技馆推出暑期特色课程,让孩子的假期既有安全底色,又有成长亮色。
暑假是孩子们成长的“加油站”,而非安全的“空窗期”。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让他们在阳光下尽情奔跑,在探索中收获成长,度过一个平安、健康、有意义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