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91】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 王雯静 尚杰 万玛加
近些年,记者来到青藏高原牧区采访,牧民群众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新变化:越来越多的荒滩返绿了,草长得越来越好。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21世纪初,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等原因,草越来越少了,威胁着高寒草地脆弱的生态系统。
青海三江源就是例证。“草地严重退化形成‘黑土滩’,鼠类活动猖獗,毒杂草取代了鲜美的牧草,牛羊的口粮越来越少,有的牧民成了‘绝畜户’……”当年科考看到的情景,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新全至今难忘。
专家提出人工种草,这是快速修复退化草原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种草,谈何容易?
如何选出合适草种?科研团队与青海的草种企业一起,夜以继日展开野外采种、驯化选育、实验种植……他们精心培育出了适宜青藏高原气候的生态草种。2005年,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尝试人工大面积种草,如今的玛沁草原绿意盎然,退化的草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玛沁生态之变是三江源草原生态持续向好的缩影。数据显示,果洛州在“十四五”期间治理黑土滩(坡)等退化草原516.64万亩、湿地保护恢复10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36万亩。
随着人工草地逐年扩张,我国科学家持续跟踪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从生态价值来看,人工草地要种,但并非铺得越广越好!天然草地每平方米可达三四十种植物,而人工改种草地单位面积内可能仅存几种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直接导致生态脆弱。此外,人工耕作可能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在大风的作用下加速流失,进而加速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由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法规:人工草地建设只能在“种植条件适宜的已垦草原”或“原生植被破坏严重、不适宜自然恢复的区域”进行。
经各方努力,复绿步伐越走越稳。
记者来到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的饲草种植基地,种植户祁之福正在地里察看燕麦草的长势,他说:“专家推广种植的‘青燕三号’,耐寒耐旱,平均亩产干草七八百公斤,最终将加工成优质饲草料,保障牛羊过冬。”
“一亩精心打理的人工草地,能有效释放20亩天然草地的承载压力。”赵新全团队调研发现,目前青藏高原已有人工草地面积169万公顷,约占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的1%。
“可别小看这1%,169万公顷人工草地,年产饲草约1700万吨,可满足3000万羊单位的饲草需求,相当于高原家畜总口粮的20%。”赵新全补充道,人工草地能有效弥补天然草地的不足,产草量更高了,也让载畜量远超天然草场,可助力高原传统畜牧业提质增效。
对于人工草原的逐年增长,兰州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贺金生教授团队向记者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1988年至2021年的34年间,青藏高原人工草地面积增加了2.4倍,以每年3.35万公顷的速度增长。”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01版)
[ 责编:邢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