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讯 记者韩宇 “三十年前的卷宗,纸页都脆了,但每一笔记录都在催我们前行。”2025年夏,辽宁省丹东市公安局副局长曹毅摩挲着“95·5·8”案件的档案袋感叹道,纸张边缘的磨损印记,藏着一代代刑侦人“命案必破”的执着。这份始于1995年的案卷,随着犯罪嫌疑人秦某某的落网,终于在近日画上句号。 1995年5月8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一处平房出租屋内发生命案,被害人不幸身亡,现场留有焚烧痕迹,其幸存的年幼孩子在另一房间被发现。案发后,丹东、宽甸两级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案组,穷尽当时的侦查手段开展工作,却因技术条件限制,案件未能及时告破。 今年,丹东市公安局引进尖端检测设备,为积案侦破带来新契机。在辽宁省公安厅档案库,丹东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张宇发现一张标记“宽甸案件95·5”的A4纸,顺着痕迹检验流程线索,在数十万份物证中连续奋战十余天。 经新设备检测比对,检材信息为侦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技术给出了关键支撑,但要找到具体犯罪嫌疑人,还得靠‘铁脚板’。”张宇深知,实验室的突破只是起点,后续的排查攻坚才是硬仗。 专案组立即组织警力展开大规模摸排走访。他们调取了案发前后相关区域的人口信息,逐一梳理筛选,形成近500人的初步排查名单。白天,民警们穿梭于社区、工厂、乡村,走访当年的住户、同事、邻里,细致询问每一个可能关联的细节;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汇总信息,对照案件卷宗反复分析,排除一个又一个疑点。 凭着这份执着,民警终于有了收获:犯罪嫌疑人秦某某进入了侦查视线,并于近日被抓获。 面对审讯,秦某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供述了当年的犯罪事实。作案后他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这三十年,我天天都怕警察找上门。” “这案子能破,是技术赋能和传统侦查结合的结果。”宽甸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李文平感慨道,“三十年里,技术在进步,侦查手段在更新,但刑警对正义的执着从未改变。”
上一篇:电动车盗窃案牵出28年前杀人案
下一篇:烽火家书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