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火箭军)
“你为什么会来咱工程部队啊?”从军校毕业,我被战友们问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我的回答很坚定:“因为我的爷爷曾战斗在这支队伍中!”
在爷爷家的墙上,挂着一个老式相框,右下角贴着一张黑白军装照,小时候我总好奇地问爷爷:“这个穿军装的人是你吗?”爷爷看着我笑道,“没错,我当兵就留下这么一张照片,这可是我最珍贵的物件之一。”
那会儿,爷爷没事就对我谈起他当兵的故事,他们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大家用风钻、铁锤、钢钎在大山里攻坚,一进山就是一年。
受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从小就对部队生活充满向往,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电视机前的我都看得热血沸腾。2020年,我毅然报考军校,来到火热军营。
此外,还因为我学的是工程专业。我的大学开学第一课就是聆听钱七虎院士讲述自己义无反顾投身国防事业的光荣事迹,其中他提到我们导弹工程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突破艰难险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大学4年,这句话刻在我们专业教研室大门旁,我选择来到工程部队,就是相信可以将所学应用于此,将书中智慧转化为施工中的办法,将报国热情投入到国防施工中。
此外呢,还因为我真心喜欢这里。“施工就是打仗,阵地就是战场。”这是对导弹工程兵战斗生活的生动描绘。当我看到服役多年的老班长胡贵银孜孜不倦奋战在一线,我问:“班长,您来到咱们工程部队这么多年,见过导弹发射吗?”
老班长擦擦额头的汗水笑道:“咱工程兵虽然见不到导弹腾飞,但是能为导弹建一个安全可靠的巢穴,这辈子,就值了!”
青春无悔,将儿时的梦想绽放在岩层深处;使命如山,将祖辈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就是我的选择。
文稿来源:火箭兵报
主管 |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宣传文化中心
刊期 | 第 10832 期
监制:赵法胜
主编:苏长乐
责编:吕鼎祥
上一篇:读图丨恩施开展水质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