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李林鸾
“成功了,终于成功了!终于实现商用堆生产钇-90了!”2025年6月15日,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内传来一阵欢呼声。
随着首批钇-90玻璃微球从“和福一号”重水堆顺利出堆,我国正式跻身全球少数掌握商用堆规模化生产核素药物的国家行列。而在这项“国之重器”的研发征程中,泰隆银行嘉兴分行作为金融伙伴一路同行,用持续的信贷支持见证着国产高端医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蜕变。
核医疗领域的“中国芯”突破
2021年6月4日,当浙江颐核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颐核医疗”)在中国核电的发源地——海盐正式成立时,便肩负着“核素药物国产化”的使命。这家聚焦短衰期放射性药物研发的科创企业,将核心赛道锁定在肝癌精准治疗领域——全球每年新发肝癌患者超87万例,我国占比近50%,而传统治疗手段对中晚期肝癌疗效有限,进口钇-90微球每剂35.8万元的天价更让众多患者望而却步。
颐核医疗的研发团队深知,突破的关键在于上游核素生产。他们与秦山核电深度协同,瞄准全国唯一商用重水堆,开展了为期3年的技术攻关。2025年那个值得铭记的夏日,当商用堆中子束流成功轰击钇-89靶材,使其嬗变为具有治疗作用的钇-90时,不仅打破了美欧长达20年的技术垄断,更开创了商用核电机组服务民生医疗的先河。秦山核电的重水堆优势在此刻尽显——为钇-90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平台”。
知识产权质押破解初创企业融资困局
在颐核医疗的档案室里,《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了一份2022年12月签署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同》。当时该企业成立刚满一年半,核心团队正全力攻坚钇-90微球的配方工艺,虽已取得四项发明专利,但账面营收几乎为零。泰隆银行嘉兴分行经过多轮尽调,推出专利质押分层授信方案,将企业“一种玻璃微球的成球装置及方法”这一核心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先后为该企业发放300万元和200万元两笔贷款。
“这500万元授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实验室成果转化的大门。” 颐核医疗财务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利用银行信贷资金,采购高精度粒径分析仪等关键设备,加速微球粒径均一度控制技术的迭代;改造GMP生产车间的洁净系统,确保生产线符合国家药监局的核素药物生产标准。截至目前,颐核450万元的贷款余额全部沉淀在技术转化环节,支撑着企业完成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放大的关键跨越,更验证了“专利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科技金融创新路径——对于平均研发周期超5年的核药企业而言,这种基于知识产权价值的信用认可,远比单纯的资金支持更具战略意义。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提上议程之初,泰隆银行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结合自身小微客户特色,率先试点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为高潜、优质客户提供辅助增信。2017年,该行推出以专利、商标为质押物的“智融通”产品,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业务,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中。2023年,进一步完善产品制度,将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数据知识产权等都纳入质押范围。到2024年,该行商标、专利质押项目数在全国城商行序列位列第一。截至2025年6月底,泰隆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规模42.8亿元,惠企数量1862户。
让更多创新种子破土而出
颐核医疗的成长轨迹,恰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困境与破局路径的缩影。当大量初创科技企业怀揣核心技术却困于“轻资产、重研发”的融资悖论时,金融机构的角色不应仅是资金提供者,更应成为创新生态的构建者。泰隆银行通过专利质押为颐核医疗“输血”的实践证明,唯有打破“唯营收、唯抵押物”的传统思维,建立以技术价值为核心的评估体系,才能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向科技创新的“毛细血管”。
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正涌现大批创新力量,它们同样面临颐核医疗曾遇到的成长烦恼。这要求金融行业加快形成“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既要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科创保险等工具分散风险,也要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条,在研发投入期给予信用支持,在成果转化期配套专项额度,在产业化阶段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当更多金融机构加入这场科技创新的“陪跑”行动,才能让颐核医疗的故事在更多领域复制,让“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不再受制于资金瓶颈,最终形成“科技突破-产业升级-金融增值”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2023年,泰隆银行启动“星河计划”,以科技创新赋能客户新驱动力为基本立足点,根据企业所处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特点,将客户需求与该行的融资融智产品相匹配,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人才贷等专项产品,鼓励分支机构采取“一行一品,先行先试”的策略推进科技企业业务。截至2025年6月底,泰隆银行累计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9万余户,累计发放贷款1301余亿元。
站在秦山核电的观景平台上,远处核电机组的冷却水塔升腾着袅袅白烟,近处颐核医疗的生产车间正进行着最后的净化调试。这里发生的故事,不仅是一款抗癌药的研发历程,更是金融机构与科创企业共担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当国产钇-90玻璃微球即将进入临床应用的那一刻,折射出的不仅是技术的光芒,更是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时代之光。还有更多如泰隆银行一样的金融机构,正在用金融的力量,让更多“卡脖子”技术变成“惠民生”成果,陪伴着中国科创企业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上一篇:国际金融市场早知道:7月23日
下一篇:智通港股沽空统计|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