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李蕾 每经编辑|肖芮冬
又一位知名公募基金经理踏上了“公奔私”的道路。近日,安信基金旗下的百亿固收名将张翼飞卸任所有在管产品,离职后下一站或去往私募机构,引发行业关注。
2025年开年,公募行业就掀起一场基金经理“离任风暴”,多位知名公募基金经理相继“清仓式”卸任,离任人数创下近年来新高。
其中,“奔私”成为不少离职公募基金经理的重要去向。从管理规模达百亿元级的行业顶流,到深耕细分赛道的“黑马”,这些公募基金经理选择褪去光环,转身投入私募江湖,试图开启新的职业篇章。而此现象背后,不仅是这些公募基金经理个人职业选择的变动,更折射出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
那么,过去那些“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如今光景怎样,是否还能延续在公募赛道时的荣光?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业绩表现,又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就此展开调查。
离职潮涌: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的行业洗牌
2025年的公募基金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人才流动变局。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年内离任的公募基金经理数量已经达到了196人,即将突破200人。这一数据也达到了近年来的历史峰值,较2024年、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1.4%和20%。
其中不乏知名公募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例如建信基金周智硕、泰达宏利基金王鹏、华商基金周海栋、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等,都是备受行业和投资者关注的名将。而在这些离任的公募基金经理中,转战私募基金的不在少数。
纵观近年来公募行业的人才流动,尤其是绩优公募基金经理的离任频率,通常都和市场牛熊周期存在一定关联。过去十余年间,“公奔私”曾出现过几轮浪潮。
第一轮浪潮始于2007年的牛市,开启了公募基金经理转向私募领域的早期探索。
第二轮浪潮2012年左右启动,并在2015年达到顶峰。与前一轮相比,这一时期“奔私”的知名公募基金经理数量大幅增加,王亚伟、胡建平、冯刚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第三轮“公奔私”的序幕则在2020年牛市行情中悄然拉开,并延续至2022年。在此期间,董承非、崔莹、周应波等多位知名公募基金经理陆续离开公募行业,或自主创办公司,或加盟私募平台,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而目前这一轮,从去年开始至今,一批公募老将相继离任,掀开新一轮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热潮。
对此,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指出,这一现象是由监管政策、市场与行业结构等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2025年5月实施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是关键转折点。新规要求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全面推行浮动费率制,公募基金经理薪酬与三年期业绩强绑定,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绩效薪酬显著下调。”刘岩表示,这一机制直接打破了“旱涝保收”的行业生态,迫使业绩不达标的公募基金经理主动离职或被淘汰。
同时,头部基金公司凭借投研资源和平台优势形成“虹吸效应”,使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间大幅压缩。2025年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前十的公募机构市场集中度升至58%,造成中小公募公司的知名基金经理为寻求更好的资源支持,大量选择跳槽至头部机构或“奔私”。
与往年相比,之前的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多是由个人或市场等单一因素引发,而今年的离职潮,更多是在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行业整体对投研模式、人才结构等进行主动调整的结果。
“比如,很多基金公司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有意加大投入,构建团队化、平台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和专业水平,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与新体系不匹配的公募基金经理离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离职潮中,新老交替加速的现象更为明显。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公募基金经理离任,而新任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相对较短,行业经验断层问题开始显现。这也反映出基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人才梯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私募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同时,公募机构专业人才纷纷转向私募领域发展。这一趋势主要源于私募基金在投资决策上更具自主性,且薪酬体系与业绩挂钩更为紧密,为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大的价值实现空间。
那么,这些“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究竟业绩如何?
业绩分化:平台红利消退后的能力试金石
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公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达到863名。
从这些人的职业路径来看,“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主要有两种选择:自立门户成立私募公司,或加盟已有私募平台。一般来说,自立门户者希望完全掌控投资决策,发挥个人风格;加盟成熟平台者则可借助既有资源,降低初创期的运营压力。但无论如何,最终还是要靠业绩说话。
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私募市场共有30995位基金经理,其中有公募从业背景,也就是俗称的“公奔私”基金经理共有886位,占比约3%。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这886位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旗下有业绩显示的产品共有292只,2024年全年收益均值为18.43%,在所有类型的基金经理中排名第二。但正收益产品占比却是几类基金经理中最低的,说明了产品业绩分化比较大。
再来看看这些“公募派”基金经理去年的业绩情况。据机构统计,去年,这类产品中表现最好的是杨萍管理的善择先锋3号,全年收益率超过200%。此外,还有多只产品年度收益率超过50%。
Wind数据显示,在全市场有数据可查、采取主观多头策略的3248只私募产品中,2024年净值增长超过50%的达到132只,其中净值翻倍的有32只;采取宏观策略的私募产品有164只,其中2024年净值增长超过50%的有39只,净值翻倍的也有4只。
也就是说,放在整个私募行业来看,“公募派”基金经理的业绩算不上顶尖水平,且个体业绩差异显著。
再具体来看,从近几年“奔私”公募名将的业绩表现来看,可谓是几人欢喜几人愁。
例如,中欧基金原知名基金经理周应波在2022年成立上海运舟私募,引发业内广泛关注。随后该私募发行的首只产品开售首日即大卖30亿元,公司也很快步入了百亿私募之列。
不过到2023年,上海运舟私募被曝出旗下产品重仓股遭强平的消息,此后公司火速辟谣。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官网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运舟私募管理规模已回落至50亿~100亿元,当初和周应波一起“奔私”的另一位公募名将陆文俊也选择了“单飞”。
私募排排网和好买基金网的资料显示,目前,上海运舟私募旗下能查询到业绩的产品仅有运舟致远1号1期,基金经理就是周应波本人。这只产品成立于2023年12月5日,阶段收益如下:由于产品成立时间并不长,因此从成立以来的收益来看,还是可以排进同类产品前50%;但如果只看近半年的业绩,几乎就是在同类产品后30%的水平。相比之下,周应波在公募基金时的代表作——中欧时代先锋、中欧明睿新常态等,任职回报在同类产品中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
还有曾被誉为“创业板一哥”的中邮基金前知名基金经理任泽松,2018年收购集元资产,转战私募赛道。中基协备案信息显示,集元资产当前备案在管的基金有16只,管理规模在0~5亿元,没有向上突破。
几年来,集元资产旗下产品以“大开大合”出名,单周净值涨跌幅超过20个百分点,也不是什么稀罕事。Wind数据显示,由任泽松管理的3只产品,在其任职以来亏损都超过30%,尤其是从2022年开始连续三年的亏损幅度,也引发了业内对于他本人依赖高成长赛道策略的质疑。
还有部分机构旗下产品的管理规模逐步下滑,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走到门庭冷落、销声匿迹。
今年3月,猛犸资产主动注销牌照。该机构由兴全基金(现改名为兴证全球基金)前知名基金经理陈扬帆创办,也曾名噪一时。凭借曾经“公募男神”的光环以及过往管理产品的业绩加持,仅2015年上半年,猛犸资产备案产品就达到20只之多,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但在成立后不久,猛犸资产和陈扬帆本人就陷入了“非常规提成事件”风波。此后,这家机构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直至今年注销。
华安基金原总经理童威也曾在2021年创立相程私募,但不到三年便主动注销了管理人登记,7只产品全部清算,匆匆为这场创业画上了句号。
此外,去年8月,泓德基金原副总经理、知名基金经理邬传雁正式“奔私”,成立了深圳市一诺私募。如今,近一年时间过去。中基协信息显示,目前,一诺私募旗下共成立了5只私募基金产品,其中仅有1只是今年成立的,公司管理总规模在0~5亿元,属于稳扎稳打但步子走得比较慢的代表。
事实上,私募基金赛道竞争相当激烈。除了星石投资、淡水泉等早期的“公奔私”机构经过近20年牛熊历练,凭借长期累计的正收益坐稳百亿规模,大部分转战私募赛道的公募基金经理情况,都和一诺私募相似。
潮起潮落,人来人往,才是这个行业的常态。而在这种分化背后,“平台依赖度”是关键变量。
双向流动:行业生态重构中的平衡之道
在刘岩看来,“奔私”基金经理在公募时期的高收益中,平台红利的贡献比例因个体差异和市场环境而异,综合行业特征与典型案例来看,平台红利对其业绩的贡献率可能在30%左右。
刘岩拆解了平台红利的几大构成:在投研覆盖广度方面,公募基金公司通常拥有百人级投研团队和全行业覆盖能力,而私募的研究团队规模普遍只有10~30人,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后,可研究覆盖范围可能会比之前缩减50%以上,导致其赛道打法失效。
在交易执行和风控体系方面,公募基金的智能交易系统和多层风控体系是业绩稳定的重要支撑。头部公募的算法交易系统可实现毫秒级订单执行,且风控系统能实时监测持仓集中度、流动性风险等指标;而私募因成本限制,往往使用第三方交易系统,在极端行情下可能出现订单延迟或风控盲区。
“平台依赖现象在公募‘奔私’经理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他们从公募转向私募的初期,这种依赖往往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总的来说,大型公募公司往往为其基金经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专业的投研团队、先进的交易系统,到强大的品牌背书与广泛的销售渠道,上述种种优势叠加,构成了明星基金经理过往高收益的‘安全垫’。”刘岩总结道。
也正因如此,一方面,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现象。刘有华提醒称,部分投资者出于对“明星基金经理”公募时期业绩的追捧而盲目跟投,这种决策方式存在较大风险。需要认识到,公募与私募在运作机制上存在本质差异:私募产品的投资策略更为灵活多变,其业绩考核标准、市场应对方式与公募有显著区别,这导致部分转投私募的公募基金经理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另一方面,随着公募基金经理的离任以及资管人才流动成为常态,这场“公奔私”浪潮并非单向迁徙,而是资管行业生态重构的开始。
刘有华预计,未来3~5年,公私募行业将呈现人才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在市场环境波动和监管要求趋严的背景下,私募机构的部分专业人才可能会重新选择公募平台。与此同时,私募领域灵活的投资机制和更具吸引力的收益分配模式,仍将持续吸引公募精英加入。
这一趋势将促使两类机构各自优化发展路径:公募机构需要着力打造系统化的投研平台,通过工业化运作模式降低对个别基金经理的依赖;私募机构则需在保持策略灵活性的同时,重点提升合规经营水平,健全风险管理框架,并建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专业品牌形象。
刘有华进一步表示:“这种差异化发展将推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形成更加健康、多元的生态体系。”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