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品牌观察官
“修脚界蜜雪冰城”脚下的是生意经。
谁能想到,楼下那家修脚小店,竟是个年入百亿的“隐形帝国”?凭一把刀修脚修进了纽约华尔街,全国开店过万。而这背后是技师们连轴14小时苦干、推销产品高提成内卷的“脚底生意经”。
到底是谁在靠“修一双脚”发财?又是谁被狠狠踩进了坑?
“摆摊起家”干成9000家店
“灰指甲之王”卷进华尔街
谁能想到,靠一门“灰指甲”的冷门小手艺,竟然能支撑起一个覆盖全国9000多家门店、年营收破百亿的“超级连锁帝国”?
更离谱的是,这门生意现在还跨洋过海,开到了美国纽约法院街,直面“金融大鳄”。
网友一边调侃“灰指甲也要全球化”,一边震惊于:一个修脚摊,真就这么“卷”进了华尔街。
郑远元从陕西街头起步,他没赶上如今的“直播时代”,但靠着“统一招牌、标准技师和加盟连锁”的老派打法,硬是在线下门店这片血海里,走出了一条活路。
走进郑远元的任意一家店,你会发现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模板:红底白字的门头像复印出来的,不到50平的空间里摆满躺椅,墙上钉着“足部经络图”和价格表。
图源:网络从上海静安到山东县城,从CBD写字楼底下到社区居民楼旁边,全都一个样,标准化做得堪比麦当劳,效率精确到“每人服务时间都得用计时器掐着”。
而这生意的爆点,从来不在“刀工”,而是在于“人流量”。
低客单、高频率和快进快出,是他精准卡住的流量逻辑,修脚虽小,但高峰时段一个技师日接七八十人,干得飞起,流水稳得吓人。
图源:网络所以,这买卖从来不是靠“脚气味”熏出来的,而是靠一整套流程化、规模化的打法精准拿捏。
这不是灰指甲治得好不好,而是他太懂“韭菜在哪踩得响”:我们一躺,他一算,别看刀子小,这盘生意,割得可是比想象的深。
修脚只是幌子
它靠“灰指甲套餐”薅出百亿生意
你以为他在帮你刮脚茧,他其实在扫描你的“消费潜力”,在郑远元的门店里,每一只脚都不是脚,而是一份销售线索。
50块的修脚只是开胃前菜,真正的大单藏在技师“顺手”开的灰指甲报告书里:从精油、乳膏、消毒喷雾,到脚膜、理疗贴,这一套“足部健康全套解决方案”一上来,直接把我们从路人客户升级成套餐用户。
图源:网络这生意的精髓不在于“推销力”,而在于它把我们对身体的不确定,精准拿捏成了“付费焦虑”。
我们当然没法分辨自己到底有没有灰指甲,但技师“拿着放大镜”盯着我们看,边“嗯嗯嗯”边点头,我们的自信就已经掉了一半。
再配上“灰指甲会传染”“这只是初期症状”等一套“脚部劝退话术”,整套心理渗透流程堪比微商培训现场,结账前只想问一句:我到底是修了个脚,还是做了场全脚区体检?
更“妙”的是,这种“治疗型消费”还极具设计感:产品包装不夸张、不医学化,反而“故作低调”,不是药,却像药,不是医疗,却模仿医疗体验。
图源:网络它不靠疗效让你复购,而是靠“不治有风险”的心理暗示让我们主动续费,我们以为自己在保健,其实是在参与一场“自愿式套路”。
整个消费过程没有一张处方,没有医生资质,甚至连产品成分都不透明,但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愿意相信”的前提下。
不是它强买强卖,而是它精心包装了一个“让你不好意思说不”的消费场景,所以,郑远元从不打“技艺牌”,他打的是“脚病焦虑牌”。
图源:小红书真正让他赚得盆满钵满的,不是手艺,而是一种新的销售逻辑:把身体的不确定感,包装成标准可售卖的“套餐商品”,当我们坐下那一刻,决定权就不在我们的脚上,而在他的销售系统里了。
“边修脚边卖药”
技师们日卷14小时只为多抢一单
在郑远元,技师不属于门店,也不属于公司,他们只属于“排号机”。
修脚师这个职业听起来像是江湖传人,实则更像一套“没有编制的流水线”:没底薪、没社保、没假期,一切靠自己双手把业绩卷出来,不拼客户、不拼单量,你连饭都没资格饿。
图源:郑远元官网早上八点出摊,晚上十一点封刀,工作强度堪比开两家奶茶店、再做三份外卖兼职。
你以为人家中午下班能吃顿热饭?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职场大餐”是裤兜里揣着几颗糖,一低血糖就塞嘴里续命,糖吃完了人还得坐在那装“精神抖擞”。
有人说“做得多就挣得多”,听起来像自由职业,其实是变相的996无薪升级版:每天做到快凌晨,收入全靠手艺、嘴皮和眼力三项合一,一天不上岗就等于当天没饭吃。
图源:网络月入8000的背后,是脚泡药水泡得发白,腰椎滑出C型弯,嘴里话术背得比客服还熟,连梦里都在喊“灰指甲不治传染俩”。
而最“幽默”的是,这帮技师在账面上甚至不是“员工”,有任职多年的店长爆料:没有雇佣合同,没有社保档案,有的只是一本培训时发的“技师证”,和一纸“你要自负盈亏”的口头协议。
图源:网络他们看上去是郑远元的人,其实更像被平台派驻的“佣金工”,入行靠“老乡推荐”,离职靠一声不吭。
你看他一边笑,一边卖灰指甲精油,别误会,他不是热情,是在努力撑着不让自己掉出这个体系。
毕竟在这里,一天不抢单,就跟不上这个“割韭菜也要卷技师”的脚步了。
脚刚伸进去
就被劝成“灰指甲星人”了
在郑远元,最怕的不是脚有病,是没病还非要被“劝”出个病来。
图源:小红书坐下刚把袜子脱下,技师就已经戴上了“检测专家”的帽子,嘴里念着:“这个颜色一看就感染了”“角质增厚?灰指甲前兆!”
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他就已经递上了680元一瓶的“抑菌神药”,灰指甲没确诊,钱包已经宣布病危。
这可不是我们“多想”,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上对郑远元的吐槽,主要就集中在“诱导办卡”“技术不专业”“卫生隐患”“客服联系不上”等问题。
图源:黑猫投诉目前平台投诉量超过750条,光是“没病被说成快要掉脚趾”的案例,就够做一部“脚本剧”。
连大众点评和小红书上也同样如此,一页页的低分评价写得比医学论文还扎实,简直是“民间灰指甲研究基地”。
图源:小红书有网友直言:“进去修个茧子,被连环话术轰炸30分钟,搞得我以为我不买药就得去做脚部CT。”
也有消费者晒出“治疗套餐”账单:一瓶乳膏、一张脚膜和两次足浴,共计1280元,“比去三甲医院挂专家号还贵,服务却像是在足疗房打野。”
一些门店在网上的评分看似不错,但点进去一看,五星好评全是“服务热情”“环境整洁”,真正和“修脚技术”相关的反馈,全是“削破出血”“剪掉正常指甲”“说没事还推荐办卡”等“神操作”。
小红书上甚至有博主总结“郑远元防雷指南”,提醒大家:“脚抬起来前先想好拒绝词,否则你就被按头当灰指甲星人洗礼了。”
图源:小红书问题的根本,不在某个技师话术太猛,也不止于个别门店执行失控,更深层的隐患,是这个品牌在狂飙突进、快速复制的过程中,把“统一话术”“成交效率”当成了标配流程,却忘了:服务不是流水线,体验也不是计时器能管出来的。
顾客的信任不是靠复制得快、招牌够红获得的,而是靠一次次服务里藏着的分寸感和细节,一点点攒出来的,速度可以成就规模,但失了温度,迟早也会反噬口碑。
图源:网络郑远元确实已经接近“万店帝国”,但在顾客心里,离“放心修脚”还差一整段高速。
别等哪天品牌成了社交平台上的“脚下雷区”才想起要修补口碑,毕竟在这个“脚气都能上热搜”的年代,踩疼用户,比治不好灰指甲更致命。
写在最后
当一个靠“修脚刀”起家的品牌,一路杀进资本和连锁战场,它就不再只是服务生意,而是一门需要时刻踩稳“合法性红线”的系统工程。
郑远元确实跑得快,但问题是:脚底的生意,不是跑得快就能一直赢。
图源:网络你可以卖足浴服务、卖精油产品、卖会员卡,但不能模糊医疗与保健的界限,更不能把“用户恐惧”当成销售武器。
一旦那根监管的弦绷紧,灰指甲治疗到底归不归你管、乳膏是不是药、推销话术是否构成误导,这些都可能从“门店操作”升级成“法律问题”。
别忘了,近年来修脚行业早已被点名:无证诊疗、误导营销、产品资质不明等,这些从业标准一旦失控,损失的不只是几单业绩,而是品牌价值的底线。
图源:网络郑远元越是往“健康赛道”上靠,越要自问一句:是想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还是最终成为被监管反面教材写进案例的主角?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