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自然资源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稳产增收的希望。对于位于海南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来说,源源不断的水源显得尤为珍贵。而保障重大水利工程用地是其中的关键。
从农业到工业,从高科技产业到传统养殖业,近年来,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围绕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作,持续出台多项政策形成了“增量保障+存量保障+专项保障+反向保障”四位一体的资源要素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马真精神”,多为办成事想办法,不为办不成事找借口的工作作风,显著提升了资源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
破解水资源配置难题
四面环海、全年湿润的海南岛也面临水资源紧缺难题?
“海南的缺水不是总量问题,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用水高峰造成的水资源‘夏涝冬旱’。”海南厅相关负责人指着海南岛水资源分布图说道。
对此,海南实施昌化江水资源配置工程,作为国家新一轮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建成后可实现年均从昌化江引水约2.7亿立方米,保障三亚、乐东黎族自治县和昌江黎族自治县三地约220万人城乡生活供水、12.2万亩南繁育种基地及50.8万亩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兼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在位于昌化江乐东河段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几台明黄色的挖掘机正在基坑中作业。“戴上安全帽,我们往江边走走。”海南省水利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专业经理王江涵带记者深入工地,“你看,那边安装的引水管道约2.14公里,还要扩建6.23公里原有水渠,再新建一个泵站,支撑昌化江向乐东补水的骨干网络。”
“这个项目建设情况复杂,点多、线长、面广。按照以往的用地审批流程和手续,最快也要今年9月才能动工。”王江涵介绍,实际却比原计划提前了8个月开挖基坑,目前已全线开工。
提前8个月的工期,如何“抢”出来?
“该工程在乐东要建设近40公里的线路,涉及用地面积2000余亩。”乐东黎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吴君介绍,收到项目用地申请后,该局梳理要素保障清单,并联启动基本农田补划、公益林占补平衡、林地征占用审批、土地预征收、用地预审、地质灾害评估、农转用组卷及临时用地报批等工作,以多线并进的方式抢抓时间。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为该项目“抢”出8个月的工期是海南厅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坚持“督帮服”一体推进,实行厅领导分片包干制度,对18个市县需省级层面解决的要素保障难题进行统筹协调,应保尽保、应保快保、急用先保,在自然资源保障政策集成创新、要素精准匹配、用地用林用海保障和审批提速等方面不断发力,助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今年全省计划新开工省重大项目157个,具备条件的应保尽保,要素保障审批完成率100%,推动重大项目投资落地,为实现2025年自贸港顺利封关运作打下坚实要素保障基础。
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近年来,海南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突出城乡一体、陆海统筹、山海联动,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海南厅通过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区域协调发展打开新局面,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保亭段)项目连接着陵水黎族自治县、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地,串联“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关键通道。
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保亭段)项目。(海南厅供图)
“没有政策的支持,企业根本不敢动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郑婷说,保亭项目用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水田等,涉及集体土地、农垦单位国有划拨土地等。“土地征收环节耗时长,以往等待报批最快要半年。”
对此,保亭局在最大限度上简化用地相关手续,确保项目顺利提前动工。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如今,“丰”字型+环岛高速路网基本成型,即将贯穿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不仅将沿途风景串联在一起,还将助力乡村振兴,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政策集成创新不断刷新着项目建设“进度条”。在海口市220kV滨江输变电新建工程过江电力隧道施工现场,滨江路中央绿化带的始发井正在开挖。
海口220KV滨江输变电新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海南厅供图)
“土地报批只用了25天。”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业主项目经理周睿说,除了该项目外,海口市规划建设电网主网的10个项目均因灾后重建原因纳入重大项目清单保障先行使用土地。
“我们通过提前介入,靠前主动服务,全面梳理诊断每个项目涉及的规划、土地、林地情况,形成个性化项目保障清单,用足用好投资扩容增效‘十五条措施’等政策,服务指导项目业主用地报批,持续跟踪调度项目进展。”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郑燕良说,“同步启动地块详细规划编制、节地评价、用地预审、林地审批、预征收、国有土地收回、征转组卷材料收集等工作,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开展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间,精准高效服务项目落地。”
山与海,携手同行;城与乡,相得益彰。海南岛发展的引擎愈发强劲,增长的动能持续释放。
推动产业链“强筋健骨”
为使项目快速落地,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还“量身定制”政策支持工具箱,以“专班制”形成高效的审批流程保障,让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建设。
近日,海南厅编制完成《海南省建设项目用地要素保障服务手册》,全面梳理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用地审批、用地用林联合审批等关键要素保障事项,让企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快速了解各项用地政策法规,明晰审批流程及办理要点,有效降低沟通成本,缩短办理时间,推动建设项目依法依规、高效有序开展。
2024年12月,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位于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正式补齐,上下游企业有望从中受益。其中抢占先机的,还有发射场某配套项目。
“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项目用地摘牌到投产的过程,太‘给力’了。”海南九丰特种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春说,以往项目的建设周期最快需要18个月,在文昌的建设速度刷新了集团纪录。
文昌市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主任符传道(专班负责人)讲出“给力”背后的自然资源支撑:“我们组建了自然资源要素‘店小二’0号专班和1号专班,0号专班靠前服务,主动对接企业,了解项目诉求,精准进行要素保障服务;1号专班协调局内部业务股室,把项目选址、土地征转、规划编制和土地出让各个环节紧密衔接。”通过梳理优化要素保障工作流程,分批次同步并联推进,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推行挂牌出让、带项目出让、协议出让、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不征不转、只征不转”等差别化供地方式,有效保障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火箭卫星产业集群项目集聚落地建设。
以管窥豹,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产业聚集、快速发展的背后,正是海南产业成功转型的写照。
近年来,海南借助独有的“温度”“深度”“纬度”优势,做好创新文章,打造“1+2+5”等重大科创平台,力争在种业、深海、航天三大领域中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创新高地。
为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海南厅探索供地“组合”“打包”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强筋健骨”——
今年3月28日,东方市首单以“产业链供地”方式供应的产业用地成功交易。“我们计划建设鳄鱼精深产品加工厂,以及民宿、餐饮等配套项目。”海南鳄珍鳄鱼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胡蕴说。目前,园区的部分鳄鱼产品都在省外进行代加工,运输成本较大,竞得土地后,公司将加大投资落地鳄鱼全产业链。
据统计,2024年东方鳄鱼小镇鳄鱼现存量达38万尾,形成国内最大的鳄鱼规模化养殖基地。“我们在鳄鱼小镇一产做大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用地保障二三产落地。”东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公室主任王子超说,“产业链供地”可以推动区域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就业、税收增长和区域产业升级。
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是湘琼两省要素资源共享共用、产业互补联动的重要平台,作为产业园及临港物流基地设施配套项目——八所港高排港区一期工程已于近日开工。“从立项到开工只用了1个月。”八所港高排港区一期工程防波堤工程 EPC总承包项目经理欧阳吉祥为项目的用地保障服务点赞。据悉,总长4220米的防波堤工程计划于2027年3月完工,为航道、码头等工程的建设打好基础。
高水平要素保障是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我们将围绕自贸港封关运作各项工作,在盘活存量资源上下更大功夫,统筹好‘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使得增量保障更加有效,存量保障更加有力。”海南厅厅长贾文涛介绍,海南省资规系统将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用心用情服务,将根据自贸港产业定位,抓好自然资源各项改革任务,更好发挥经济“提质器”“加速器”作用,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通过政策集成创新、审批流程优化、产业链供地等举措,以高质量要素保障助力重大项目“加速跑”,为自贸港封关运作夯实基础。
文字
文字编辑
|
陈琛 尹建军 苏军
陈琛
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