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竹读《契诃夫的玫瑰》︱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
创始人
2025-07-22 13:26:53
0
《契诃夫的玫瑰》,顾春芳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9月版,305页,108.00元

契诃夫本人曾表示如果不写小说,自己愿意当一个园艺师。《万尼亚舅舅》中的阿斯特罗夫医生对森林的热爱也是契诃夫的心声:“森林能使土地变得美丽,能培养我们的美感,能够提高我们的灵魂。”契诃夫总是能在自然中发现无言的美,体会到不可言说的幸福,感受到存在的本源。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花园是永恒的象征。它是人类逃离历史的喧嚣和狂躁的庇护所,是人类对于美好彼岸世界的终极想象。人间的花园则不一样,人间的花园有岁月荣枯,需要持之以恒、艰苦卓绝的耕耘和培育。

契诃夫把花园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在他的小说和戏剧中,有多少或美好或凄凉的花园。花园是契诃夫文学中最重要的意象世界和意义空间。他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望那一个“荒废的花园”——那就是俄罗斯的过去,是行将告别的十九世纪 。他也在守望一个“新生的花园”——那就是俄罗斯的未来,他无限向往的新世纪。就在这“荒废”和“新生”之间,他书写了许多悲欣交集的故事,他一直在寻找和重建心灵的家园。在《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作品中,“花园”这一意象都作为主要的形而上的审美空间和意义空间而出现。

安东·契诃夫(1960-1904)既是个小说家又是个戏剧家。列夫·托尔斯泰对契诃夫的小说创作推崇备至,称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认为就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而言,十九世纪的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可以和契诃夫抗衡的。但托翁对契诃夫的剧作评价极低。1901年的一天,契诃夫去探望在克里米亚养病的托尔斯泰。临别时,大文豪对契诃夫说:“莎士比亚的戏写得不好,而您写得更糟!”[(俄)契诃夫:《契诃夫戏剧全集:万尼亚舅舅》,焦菊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页]传统的欧洲戏剧的分幕一般采取奇数结构,这样的安排使得剧本易于获高潮居中的戏剧性效果。而契诃夫打破了这个套路,他所有的戏剧都是四幕剧,由于他把舞台上的戏剧事件“平凡化”与“生活化”。契诃夫开了“散文化戏剧”的先河。

1860年1月29日,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的塔甘罗格。1860年是农奴制在俄国存在的最后一年,第二年爆发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一名置身于启蒙思想和现实主义文学潮流中的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是在十九世纪俄国大转折、大动荡、大分化的土壤中诞生的。俄国从农奴制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把十九世纪的知识分子推向了新旧交替的世纪悬崖。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作家。凭借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展现出的才华,契诃夫踏入了俄罗斯文学的玫瑰园。

《契诃夫的玫瑰》一书提及,本就热爱自然的契诃夫萌生了要住到乡间以便专注于写作的想法。这个愿望终于在1892年得以实现,他拥有了自己的家园,也就是后来写作《海鸥》的摇篮:梅利霍沃。回归俄罗斯乡村生活的那一刻,契诃夫才真正体会到了农民在俄罗斯乡村生存的艰难,也发现了存在于俄罗斯民间的那种坚韧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大自然中,他突然明白真正的悲哀在于自己总是想抓住那些并不重要的东西,而忽略了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感受每一天生活的快乐与惊喜。对于个体的自我拯救而言,唯有躬耕自己的土地,诚实地劳动并创造,和虚情假意的生活断绝关系,懂得珍惜和体验每一个美好的当下。契诃夫在小说《套中人》中描述的“人在月夜见到广阔的村街和村里的茅屋、干草垛、睡熟的杨柳,心里就会变得安静”[(俄)契诃夫:《契诃夫小说全集,第10卷》,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版,166页]

《海鸥》的构思源自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1892年春天,契诃夫与他的画家朋友列维坦在梅利霍沃打猎。列维坦无意中打伤了一只丘鹬,这只受伤的鸟儿坠落在他们脚下,露出惊慌痛苦的表情。最终,契诃夫听从列维坦的请求把它打死了。闲来无事打死了一只美丽的鸟,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契诃夫的心中,也成为后来《海鸥》这出戏的戏核。《海鸥》的背景和题材来自契诃夫在梅利霍沃的生活,剧中的人物大多是他生活中的朋友的混合体。梅利霍沃的生活经历对契诃夫创作《海鸥》及其他戏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契诃夫的显著特色是他能够从最不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他高度淡化情节,只是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但他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恰恰相反,他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形象常常升华为富有哲学的象征。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契诃夫不重于细致交待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求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俄)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即便托尔斯泰并不欣赏《万尼亚舅舅》,契诃夫还是坚信自己的才华。“艺术,尤其是舞台,是这样一个领域,在这里走路不绊脚是不可能的。前面还有许多失败的日子和失败的季节;还会有巨大的误解和深沉的失望,对于这一切应当有所准备,应当预料到这一切,而且应当,不管怎么样,顽强而狂热地坚持自己的一套。”[(俄)契诃夫:《契诃夫书信集》,朱逸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267页]

1902年至1903年间,契诃夫创作了《樱桃园》。《樱桃园》讲述了生活于外省的贵族郎涅夫斯卡雅和兄长加耶夫,由于不善经营而债台高筑,却仍不能积极面对现实,最终被迫拍卖祖产“樱桃园”后家人四处离散的故事。全剧有四幕。第一幕的意象是樱花盛开的春天,预示着一种速朽的美丽和瞬间的灿烂。女地主郎涅夫斯卡雅天性温柔善良,有过不幸的婚姻和生活。当年她违背父母的意愿,下嫁给一位律师。六年前她的丈夫去世才一个月,他们的儿子就在河里淹死了,年仅七岁。因为受不住这个打击,她离开了樱桃园。戏剧开幕的时候是5月某日的黎明,郎涅夫斯卡雅带着女儿安尼雅坐火车从巴黎回到阔别多年的樱桃园。从火车站到庄园,从樱桃园到幼儿室,一幅俄罗斯旧时贵族庄园生活图景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因为财务亏空、债台高筑,承载着家族荣誉和她个人希望的樱桃园此时已经被抵押。樱桃园的风景依旧美丽,但是庄园的内部,就好像是一个腐朽的木头架子,已是摇摇欲坠了。费尔斯是郎涅斯卡雅家最忠心耿耿的老仆人,契诃夫应该是怀着对祖父的怀念创作了这个角色。当樱桃园被卖掉,全家人被驱逐出门的时候,费尔斯留了下来,选择在樱桃园走向生命的终点。他至死都挂念着自己的少爷出门时忘了穿上皮大衣。病重的费尔斯被遗忘了,大家误以为他已经被送去治疗,而实际上他被锁在了樱桃园。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走得无声无息,让人感到无限心酸。没有一个人记住他。他把自己的青春、忠诚、生命全部奉献给了樱桃园。

人们不禁要问,费尔斯一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没有意义,他自己也找不到意义。所以他说,生命过去得真快,就好像从来还没有活过一天似的。契诃夫笔下的费尔斯,就好像一位完成了使命的园丁。

无论是花园,还是守护花园的园丁,契诃夫所要表现的都是基于责任和劳动的人生,他们尽心尽力地躬耕于这片土地,这片“经过了凄迷的秋雨,经过了严寒的冬霜”(《樱桃园》第一幕)的土地,而并不索取任何回报。“樱桃园”饱含着契诃夫对大地的依恋和敬畏,它不仅仅是一个背景,一个物理空间,它是大地上所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象征。每一个日子犹如每一片树叶,每一颗成熟的樱桃,从树枝和树干上生长出来,经历了青涩和饱满,然后再一次消失在流光中。

人为幸福而生,犹如鸟儿为天空而飞翔。契诃夫的花园和文学记录着他对这个世界全部的爱。而此刻,他或许依然躬耕在自己的花园里。松鼠在参天的槭树和冷杉间跳跃;蜂群在盛开的百合、萱草、芍药花丛中忙碌;在永不凋零的樱花的海洋中,有着他心爱的海鸥小屋和玫瑰花园,一如人间的样子。

巴金曾说:“契诃夫在20岁左右写出的小说,其间透出的智慧和深刻,是一个平常的人要多走20年或30年才能够体会到的。”在契诃夫的笔下,没有绝对的主角或配角,也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契诃夫用戏谑调笑的口吻去打趣命运的悲剧,去揭示悲喜其实是一体的。“绝望”与“希望”的交织,形成契诃夫戏剧中忧郁与诙谐共融的艺术底蕴。正是他这种把悲剧当喜剧来写的特点,契诃夫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生命色彩,原来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ST高鸿: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 *ST高鸿7月22日晚间公告,连续三个交易日(2025年7月18日、2025年7月21日、2025年...
金智科技(002090.SZ)... 格隆汇7月22日丨金智科技(002090.SZ)公布,金智集团与南京智迪、浙江智勇签署了《股份转让协...
世运会探馆Vlog:“顺势”建...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将于8月7日至1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记者近日探访世运会水上项目...
图个明白|暑期带娃赶地铁/火车...   暑假出行,地铁、火车站里孩子活泼好动,稍不留神就可能走散。做好提前防范,比临时找帮助更安心。这份...
蓝星安迪苏30亿元定增项目解析... 近日,蓝星安迪苏股份有限公司就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进行了回复,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