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湖南麦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麦济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麦济生物分别亏损2.53亿元、1.78亿元、2726.7万元。公司尚未有产品获批商业销售,因此尚未产生任何收入,公司预计2025年将产生经营亏损。
图片来源:招股书7月募集资金约2.6亿元
招股书显示,麦济生物是一家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创新生物制剂,以解决有关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其他炎症与免疫性疾病方面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自2016年成立以来,麦济生物已自主研发并建立一条由八款创新候选产品组成的强大管线,包括核心产品MG-K10、关键产品MG-014及MG-013,以及五款其他候选产品。所有产品均为通过公司自有技术平台发现及开发的新一代长效抗体。公司的核心产品MG-K10是一种潜在同类最佳、自主研发、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长效抗IL-4Rα抗体,目前正针对特应性皮炎及哮喘等八种适应症进行或计划进行临床试验。
麦济生物一直在为候选产品开展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并开展进一步临床试验以扩大候选产品的适应症,并评估其作为潜在早期治疗方案的潜力。由于公司尚未有产品获批商业销售,因此尚未产生任何收入,公司预计2025年将产生经营亏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的市场规模庞大。2023年全球过敏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为618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扩大至1222亿美元,2023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9%。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一季度,麦济生物的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合计分别占采购总额的50.5%、49.5%及65.6%,公司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采购总额的16.5%、18%及48.8%。
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之前,麦济生物完成了多轮融资,主要机构投资者包括华盖创投、上海张江、盛世景、广发证券、康哲药业、国海创新、石药集团等。今年7月,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募集资金约2.6亿元,投后估值达26.4亿元。
计划继续加强研发能力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2025年一季度,麦济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66亿元、1.5亿元及0.24亿元。公司将持续投入大量人力及资本资源,以开发或获取能提升临床试验的范围及质量的技术。公司计划继续加强在药物发现、开发及生产方面的研发能力,而这些过程均需耗费大量资金及时间。
麦济生物表示,公司无法保证能开发、优化或适应新技术与方法,成功识别新的技术机遇,开发新的或改良的产品并推向市场,为这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取得足够或任何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或能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及时取得必要监管批准。即使这些产品得以推出,也不保证其能获得市场认可。若公司未能达成上述目标,可能导致公司技术过时,从而对公司的业务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麦济生物提示风险称,公司的业务及财务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处于临床阶段及临床前阶段的产品管线能否成功,而公司可能无法成功开发及商业化候选产品。公司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以开发、提升或适应新技术及方法,但相关尝试未必能够成功。公司所在行业竞争激烈且技术变革迅速,竞争对手或会开发出更优越的产品,或较公司更快速、更成功地将其产品推向市场。此外,公司的经营历史有限,且自成立以来持续净亏损。公司预期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净亏损,且可能无法产生足够收入以实现或维持盈利。
麦济生物提到,公司的收入及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能否完成候选产品(特别是核心产品MG-K10及关键产品MG-014与MG-013)的开发、取得所需的监管批准,并成功生产及商业化。公司已将大量精力及资金资源投入候选产品管线的开发,并预期未来将就产品管线的开发及商业化产生大量且日益增加的开支。公司的候选产品具备创新性及差异化特征,与常见药物相比,可能存在固有的开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