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张国栋
夏日来临,夜间愈发成为消暑纳凉的黄金时段,夜经济逐渐升温。从升腾“烟火气”的市集到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多地积极探索夜经济多元业态融合,推动夜间消费活力释放。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生活”是人们追求情绪价值与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让夜经济不断解锁新“夜”态、新模式、新体验,既满足了市场需求,更彰显了中国市场经济蕴藏的巨大潜能和韧性。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夜间开放保障”。
从实践看,强化政策引领,加强规划布局,是各地持续释放夜经济发展潜力、为消费注入“夜色动能”的有力举措。围绕培育有看点、有新意、有趣味的夜间经济消费场景,深挖特色、开发IP成为各地的主要做法。例如,各地积极打造夜经济标识性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寻觅“诗和远方”,推动夜经济持续繁荣。
行走在灯光梦幻的美妙场景,沉浸于文化民俗汇演的多维空间,邂逅绿色清爽的如画山水,感受时代繁荣的万千气象,见证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的融合效应。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让梦幻想象变为夜间现实,催生“夜”态,点亮新消费。
夜间文旅要“越夜越精彩”,离不开不断优化的业态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体验深度和维度,推动夜间文旅从传统模式向创意驱动和内容为王方向转型。
发展夜间文旅,各地不妨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社会治理水平等角度入手,将夜间经济发展方向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持续修炼好“内功”,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文旅消费环境。
当前,夜间文旅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尤其要关注发展模式单一、商业形态同质、市场竞争力偏弱、文化体验不足、游客获得感不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同时,夜间文旅不少是以本地居民夜间休闲为基础的,如法国巴黎的歌剧演出、西班牙马德里的斗牛、阿根廷的足球等都是融入当地文化的市民生活,游客只是分享者。随着夜间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市民和游客对休闲品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促进夜间文旅创新发展的同时,如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发展与安全等,也是考验旅游目的地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课题。
总之,只有不断丰富新“夜”态,提升市民夜间生活体验,才能打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进而更好释放夜间文旅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