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区:双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多亏社区帮我打开心结,以后咱们邻里间多照应。”近日,金昌市金川区桂林路街道居民张淑霞(化名)主动敲开楼下邻居家门真诚地说道。
此前,独居的张淑霞因长期闻到刺激性气味,怀疑楼下住户倾倒化学物品。尽管网格员检测确认管道无共用情况,她仍疑虑难消。金川区综治中心联合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及时介入,心理咨询师发现张淑霞(化名)因独居产生焦虑,经专业心理疏导,最终化解了这场邻里误会。
这一温暖场景,是金川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探索将心理服务融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以“网格+心理”双服务模式提升治理温度与效能的生动实践。
聚焦需求 织密网络
金川区以问题为导向,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社会心理服务有机融合,构建起覆盖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心理服务网络,在群众“家门口”搭建起便捷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2024年8月,居民王刚(化名)因家人意外离世陷入巨大悲痛。金川区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立即上门进行危机干预,助其安全宣泄情绪,随后开展专业治疗和陪伴式疏导,帮助王刚逐步走出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金川区创新采用“政府+公益+购买服务”模式,借力校地、地企共建,打造了一支由专家指导队伍、骨干队伍、志愿者队伍组成的“心力量铁军”,三支队伍各展所长,活跃在心理疏导、矛盾化解、科普教育、资源调度第一线,力求将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创新机制 破解难题
在实践中,金川区探索出独具特色的“1233N”工作模式:一个中心引领,建强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统筹全局;两条热线守护,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与高校心理热线双线并行,提供及时支持;三支队伍协同,专家、骨干、志愿者队伍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三大服务贯通,普惠服务覆盖广泛,重点服务精准聚焦,线上线下无缝衔接;N个站点扎根,全区所有镇街、村社建立心理服务站,织密服务网络。
这套机制如同精密的“心灵雷达”,敏锐捕捉群众“不想说、不愿说”的思想症结,提前介入,疏解情绪,在定分止争中精准把脉“心症”、疏通“心结”、治愈“心病”。
精准服务 提升效能
金川区将心理服务深度嵌入复杂矛盾化解过程。
居民王瑞(化名)与史伟(化名)因家庭琐事纠纷不断、安全风险持续增大,经社区、街道多次调解未果后诉至法院。法院研判后对接综治中心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迅速组建由心理咨询师、调解员及公检法司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咨询师运用专业方法疏导当事人积郁情绪,改善沟通模式,有效突破了情感障碍。随后,多部门联动实施靶向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在情感谅解与权益平衡基础上达成和解。
“专业力量的加入,真正实现了‘1+1>2’的治理效果。”参与调解的社区干部周彦青对此深有体会。
金川区还持续延伸服务触角,关口前移抓预防,将心理健康筛查融入日常矛盾排查,变“坐等咨询”为“主动上门”,提前发现苗头性问题;拓宽领域重疏导,将心理支持延伸至特殊人群管理、信访调解等多场景,提升服务覆盖面;阻断风险强干预,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守住安全底线。
一组数据印证治理成效:自2023年4月金川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入驻综治中心以来,提供心理咨询1175人次;开展心理健康“六进”等活动227场次;精准干预重点人群131人次;成功处置轻生事件1起;心理科普教育受众达25万人次。
通过“网格+心理”的创新融合,金川区探索出一条“以心治促善治”的新路径,让自爱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成为基层治理的温暖底色。
记者手记
“事心双解”,共筑美好生活
金昌市金川区创新探索“网格+心理”双服务模式,将专业心理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链条,为解决新时代矛盾纠纷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这一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基层善治,既要重法治,更需解心结。
当前,社会转型加速,利益诉求多元,一些矛盾纠纷往往根植于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因素。金川区敏锐洞察到传统治理方式在面对“心锁”时的局限,主动引入专业心理力量,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心防”网络和“1233N”高效机制。他们变被动调解为主动预防,化刚性管理为柔性疏导,用“心钥匙”精准开启群众“不想说、不愿说”的思想“疙瘩”,有效化解了邻里积怨、家庭纷争等“老大难”问题。
金川实践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演绎。它证明,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心态建设。将心理疏导、情绪管理、危机干预等专业手段嵌入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弥补单一行政调解或法律手段的不足,实现“事心双解”。金川区探索的“网格+心理”融合模式、“政府+公益+购买服务”资源整合方式,为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心治”方能“善治”。金川区的探索表明,当治理的触角深入人心的“微末”之处,当善治的阳光照进个体的心灵角落,社会和谐的根基便在最基层得以夯实。期待更多地方能从金川经验中获得启发,以更精细、更温暖的方式,解锁基层治理的“心”密码,共筑美好生活的幸福基石。
责任编辑:王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