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在福州市中心的安民巷正式成立。1939年5月,办事处因闽海局势危急迁至南平梅山,于1941年3月被迫撤销。其存续虽仅有3年时间,但作为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设立的重要公开机构,在福建抗战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福州办事处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应运而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性抗日战争由此开始。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抵御日军的新进攻。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中国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在此背景下,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37年11月6日,毛泽东致电中共驻南京代表秦邦宪,提出要在“南昌、福州设办事处”,为福州办事处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1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
经过与国民党福建当局多次谈判,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在福州市南街安民巷27号正式成立。办事处对外悬挂“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木牌,配备10余人的警卫班,工作人员着军装公开开展抗日活动。中共闽东特委宣传部长王助以新四军参议的身份任办事处主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则以新四军军部上校秘书身份主持办事处日常工作。同时,范式人作为闽东特委书记负党的领导责任。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成立之初,受中共东南分局的直接领导,成为东南分局依托闽东特委在原福建临时省委(福州中心市委)所辖各地开展党的工作的秘密机关,承担着东南分局所赋予的整理和发展闽东南地区党组织的领导职责。1938年5月,中共东南分局决定将闽浙赣特委和闽东特委合并组成中共福建省委,范式人、王助均担任省委常委,范式人主抓组织和军事,王助负责宣传兼统战工作,福州办事处也就成为“福建省委领导机关的一部分”。
统一战线框架下的危机应对与权益维护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福州办事处与国民党福建当局呈现出既合作又斗争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就抗日合作等事宜与当局展开协商,另一方面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破坏。
1937年7月,漳浦事件发生,国民党方面无理收缴中共武装枪支。福州办事处奉上级指示,协助新四军第二支队与国民党福建省军械厅代表展开交涉,追回被缴枪支,并协助联系运输车辆,确保取回的武器顺利运往部队。1938年3月,泉州事件发生后,范式人、王助等人以办事处合法身份通过层级交涉与舆论压力,迫使国民党福建当局释放被扣人员并归还武器。在此后发生的宁德事件中,办事处再次通过严正交涉,迫使国民党福建当局赔偿损失并释放全部被捕人员。此外,办事处还通过揭露国民党当局迫害抗日家属的行径、为前方部队征集兵员等工作,在国统区树立了中共坚持团结抗战的政治形象。尽管1938年4月宁德征兵任务因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未果,但仍动员70余名青年随宁德事件获释人员奔赴皖南前线,彰显了办事处的组织动员能力。
这些斗争实践充分体现了福州办事处在维护统一战线过程中,既坚持原则底线又灵活运用策略的智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环境中捍卫抗战大局的坚定决心和能力。
多层次统战网络的策略创新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对活动范围与权限的严格限制,以及对办事处的严密监视和重重阻挠,福州办事处突破传统工作模式,以“利用合法名义开展城市工作”为指引,创造性地构建了上层争取、中层渗透、基层动员的多层次统战网络。
办事处充分利用王助的家族背景(王助为福州人,其父王宜祜为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秘书,伯父王宜汉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秘书),将地缘与亲缘因素转化为工作资源,在福州上层社会开辟统战渠道。办事处将争取陈仪的支持作为重点,采取“不在民众中去鼓动反对他”策略,通过与陈仪的正常往来为办事处争取合法活动空间,同时利用陈仪与复兴社的矛盾打击复兴社。办事处通过各种关系,努力做好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其他官员的统战工作,争取到一批重要人物如财政厅长兼银行行长张果为、十三补训处处长李良荣、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夏明纲等人的支持。办事处通过推荐共产党员到国民党机关任职,利用公开合法身份推动各地抗日救亡运动。如派王一平担任夏明纲的文书,在其支持下,南平一带共产党领导的民众运动与学生运动蓬勃开展。在福安,争取县长程星龄的支持,清洗土劣势力,吸收进步青年,打击奸商。此外,办事处依托公开身份推动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福州民众抗日歌咏团”等团体,吸引学生、店员、军人等各界参与。通过举办抗日演讲、街头演出、夜校教育等活动,将救亡理念转化为全民共识,构建起广泛的群众统战基础。
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统战工作格局,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有关抗日救亡政治主张的影响,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巩固与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
闽东南党组织的隐蔽重建与发展壮大
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以及1934年4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福州中心市委)被破坏后,组织体系残缺、党员失散失联等多重严峻挑战,福州办事处根据东南分局的有关指示,以“了解情况、物色对象、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工作重点,通过隐蔽发展等方式,逐步恢复和重建了被破坏的基层党组织。
办事处成立后,通过单线联络恢复党员关系。王助借助南台教会、英华中学等渠道,发展林枫、高力夫等入党,恢复张立等人党籍,并将组织触角延伸至连江、福清、闽侯等地。1938年6月,根据范式人、王助等人的要求,中共东南分局派李铁(郭耘)来福州。8月,福建省委决定成立福州工委,隶属省委和新四军福州办事处领导,李铁任书记。11月,南平特别支部在组织发展和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扩建为南平工委。此外,福州办事处积极拓展党的组织网络,成功恢复了晋江工委,并在永安成立了新的工委。通过建立农村支部与城区工委,构建起城市辐射乡村的组织格局。
经过福州办事处的积极努力,其所领导的地方组织从最初的仅限福安、宁德、罗源、连江、福州等地逐步拓展到莆田、晋江、泉州、福清等闽东南地区,承担着“代表省委领导福州党组织,包括莆田中心县委、闽东地委、闽江工委等”的重要职责,发展了大批党员,为此后应对复杂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此外,办事处还积极开展干部选拔与训练工作,利用国民党平台开展培训,向新四军推荐进步青年,为适应抗战需要进行军事准备,为后续革命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抗日救亡运动的立体化推进
福州办事处成立后,将城市合法斗争与农村基层建设相结合,构建全民参与的抗战共同体,成为福建抗战动员的核心力量。
在城市舆论阵地建设方面,1938年6月,办事处邀请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到福州作《唤起民众,不做亡国奴》的讲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办事处还派遣人员参加抗敌后援会,聚合工农商学兵各界力量,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在办事处指导下,共产党员以“战友社”名义创办《战友》周刊,1938年6月至1939年4月共出版23期,每期发行量超千份。刊物设有时事专栏,宣传抗战正义性,驳斥亡国言论,赞颂中共抗日成就,成为“大众喉舌”。办事处还组织出版《救世报》《老百姓报》《战时木刻画报》等刊物,系统宣传抗战主张。在福州办事处配合下,生活书店在福州南街黄巷口和南平分别设立分店,经销抗日书刊,隐蔽销售马列主义理论著作,为抗日救亡提供理论支持。
办事处还积极派遣党员深入乡村,将救亡宣传从城市拓展到乡村。在连江,卓飘虹等同志组织抗日学生队,深入乡村开展巡回宣传活动;在闽清,项新(项南)等同志组建战时民教流动工作队,通过文艺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在南平,闽江工委以专署抗敌后援会名义成立精神总动员宣导队,深入顺昌、沙县等山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通过一系列立体化的动员举措,福州办事处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到闽东南及闽北城乡各地,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抗战热潮,为福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作为福建抗战史上的红色坐标,在福建抗日战争中占据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办事处凭借其特殊的身份与职能,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为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在福建开展抗日活动、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福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其历史功绩与精神价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这段光辉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其所蕴含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实践智慧,不仅是福建党史的璀璨篇章,更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宝贵财富。我们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持续传承和大力弘扬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同志们敢于斗争、善于团结、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让这种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再上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