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豆爸爸”盐碱地里种出“金豆子”
创始人
2025-07-22 08:22:53
0

  6月下旬,骄阳炙烤着济宁嘉祥的大豆育种基地。正值大豆播种季,在地头忙碌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副院长张大健,得知自己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农业领域的获奖者。这份荣誉背后,是一个关于坚守和奉献的动人故事。

  文/片 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张晓文

济宁报道         

  转向大豆育种这个“硬骨头”

  2018年,张大健在美国普渡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他放弃了熟悉的水稻研究,毅然转向大豆育种这个“硬骨头”。

  根据张大健的讲述,记者拼凑出了这位海归博士研究初期的艰难:山东缺乏大豆研究的基础,团队只有两名老师,经费捉襟见肘。最困难时,他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发补贴。直到2019年获得80万元项目资助,团队才勉强走出困境。

  为收集优质种质资源,张大健带领团队走遍全国。在内蒙古,他们顶着烈日寻找抗旱品种;在黄淮海盐碱地,他们像寻宝一样搜寻特殊性状的野生大豆。一次,他们收到泰安肥城一位老师寄来的“会游泳的大豆”种子——这种能在淹水环境下生长的特殊种质让整个团队欣喜若狂。

  “野生大豆常常被当作杂草,其实他们藏着宝贵的抗逆基因。”多年来,团队收集了1000多份珍贵种质资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基因图谱到“山豆2号”

  2022年3月15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植物》发表了张大健团队的重大研究成果:首次构建多年生野生大豆泛基因组,这一重大突破揭示了大豆育种的“遗传密码。这项研究为耐盐碱大豆育种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大豆增产幅度有限,绝大多数品种来自相同或相近的祖先。”据张大健介绍,通过解析野生大豆的基因,可以为改良、选育新品种提供重要且丰富的遗传资源,“有了这些‘遗传密码’做基础,我们将目标锁定为‘利用定制化分子育种,培育高产优质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

  理论突破很快转化为实践成果。今年6月,“山豆2号”通过山东省审定,成为山东农业大学首个自主培育的大豆品种。这个能在盐碱地亩产400斤的品种,高产优质、抗逆性强,蛋白和油含量中等偏上,在省级实验中表现突出,为山东大豆育种提供了新的选择。

  不过,育种工作远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浪漫。

  盛夏时节,团队成员每天要在地里工作数小时:下午去雄,次日清晨授粉,相同的工作要持续两三周。“大豆花只有米粒大,操作时难度比较大。”张大健说。很多城里来的学生第一次下田就中了暑,但没人轻言放弃。

  最艰苦的是盐碱地育种。起初,大豆苗刚种下就枯死。团队创新采用覆膜技术,建立精准鉴定平台。这就好比给大豆做“体检”,他们就是要找出最抗盐的“运动员”。经过五年攻关,张大健团队终于选育出耐盐碱的新品系。

  从“豆爸爸”到“豆团队”

  “我给家里姑娘起名叫豆豆。”提起女儿,张大健脸上露出了温柔的微笑。在这个可爱昵称的背后,是他常年琢磨的事——如何在盐碱地种出优质高产的大豆。

  为啥非得跟盐碱地较劲?

  张大健耐心给记者解释:“咱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好地都种了玉米、小麦,这些粮食作物效益高,农民乐意种。可大豆不一样,要是能在大片盐碱地种出好大豆,就相当于给国家增加了块粮仓。”

  可种出来容易,卖上好价难。张大健在收集种质资源时跑遍全国,见过太多农民的难处:“大豆亩产也就200到400斤,比国外差一大截。辛辛苦苦种一年,却买不上价,谁还有劲头种?”

  因此,张大健憋着股劲搞大豆育种:不光要让大豆在盐碱地活下来,还得高产优质,让农民能赚到钱。今年刚审定的“山豆2号”,就是他交出的第一份答卷。这个品种耐盐碱,在中低度盐碱地里的亩产比普通大豆多100斤,蛋白和油含量也不低。

  但是“山豆2号”推广起来却没有那么顺利,张大健说:“农民认老品种,咱得让他们亲眼瞧见新种子的好,通过试种让老乡看到长势,比说啥都管用。”

  作为博士生导师,张大健既要带学生,又要搞大豆育种的研究,对他来说,没有“6+1”“白加黑”的概念,一周七天连轴转是常态,有时晚上11点多才回家。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田间地头。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培养的12名学生中,有一半仍在从事大豆研究,为国家和山东省的大豆科研出力。

  6月27日,全省科技大会在济南隆重召开,对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获奖项目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此次大会旨在推动科技创新,表彰为科技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张大健教授荣获了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此外,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的获得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以及山东省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专家和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选育出能够抗盐抗旱的品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争取让中轻度盐碱地上的大豆优质高产,在重度盐碱地至少能开花结果。”在张大健看来,培育一粒好种子,不仅关乎粮食丰产,更承载着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REDMI推出首部短剧,结局现... 7月20日,REDMI首部短剧《时空合伙人》迎来大结局。尽管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本人未在剧...
《扫毒风暴》卢少骅二婚算计酒吧... 《扫毒风暴》更新到20集后,最大的钩子,就是警局内部的内鬼到底是谁。要不是出现内鬼,西港的贩D组织肯...
弘扬见义勇为精神,镇江市见义勇... 转自:扬子晚报扬子晚报网7月22日讯(通讯员 邵臻 记者 姜天圣)盛夏送清凉,真情暖人心。为进一步弘...
浙商证券及下属机构今年两次被警... 运营商财经网 实习生付桢/文近日,运营商财经网在梳理时发现,中国证监会官网上显示,宁波证监局对浙商...
红利低波ETF泰康(56015... 截至2025年7月22日午间收盘,红利低波ETF泰康(560150)半日成交1259.74万元。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