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娜)近年来,市林业局加强迁徙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强化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切实筑牢野生动物保护生态防线
聚焦重点保护任务,不断提升栖息环境。加大野生动物日常巡护力度,建立健全巡查巡护制度,压实生态护林员职责,突出重点林区、候鸟迁徙停歇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巡查频次。不断提升野生动物监测能力,充分利用无人机和红外相机等科技手段,拓展野生动物巡护监测空间范围,精准获取野生动物个体特征、种群数量、行为习性等。2022年以来,在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布设监测点100余处,已多次拍摄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黑鹳、黄喉貂、红腹锦鸡、豹猫等。朱鹮秦岭以北野化放归成效显著,十余年来,累计繁育“铜川籍”朱鹮282只,成为秦岭以北朱鹮野外繁育驯化的成功范例,有效促进朱鹮黄河种群的加速形成。积极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目前我市共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9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陕西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60种。加强疫源疫病防控监测,建立市级疫源疫病监测站5个,疫源疫病监测点11个,主要突出对鸟类和兽类监测,特别是迁徙候鸟,发现有异常死亡现象,及时采集样本进行报验。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持续加强对全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管理。实施栖息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两年来,累计争取中央财政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项目5个,总投资980万元。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助,依托第三方机构成立市级野生动物救治中心,确保全市受伤、迷途等野生动物得到及时救治,提高了全市野生动物救助成效。5年来,全市共救助野生动物200余只(头)。
重拳整治违法行为,筑牢生态安全防线。深入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专项行动。每年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聚焦“野外猎捕、市场交易、网络销售、运输流通”四大环节,坚决遏制非法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物等行为。定期组织各区县开展“清山查套”工作,对辖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林耕结合带等重点区域清除猎套、猎夹、捕鸟网、毒饵等非法猎捕工具,切实保障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对全市人工繁育场、农贸市场、餐饮场所、微小临时便民市场等经营场所开展排查,主要核查经营范围、进货票据、菜单、冰箱,核查是否存在野味菜品、野生动物肉制品等。今年,累计排查点位2738处。
健全执法管理体制,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建立“林业牵头、多部门协同”的执法管理体系,明确林业部门负责野外资源监管与栖息地保护,市场监管部门严查交易流通环节,公安部门打击涉刑案件,形成全链条打击的协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县两级均建立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部门联席会议,研究具体工作。充分发挥“林长制”效能,以“林长制”为抓手,把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全面纳入各级林长的职责范畴,通过划定“保护责任区”,进一步明晰每一位林长的具体责任,切实筑牢野生动物保护的生态防线。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营造共同保护氛围。印制了“保护野生动植物 守护绿色家园”举报海报和《6部门关于禁止非法猎捕、交易、饲养野生鸟类的通告》,在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快递站点等场所累计张贴3万余张。发布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倡议书,在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在市政府、铜川政务大楼等办公场所大屏轮流播放,倡导广大市民争做鸟类保护的守护者、践行者和宣传员。在铜川植物园建立野生动物科普宣传区,科普野生动物法律法规、警示案例及我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认知水平。向市民发送保护野生动物短信息,推送保护知识和举报电话,累计发送短信50万余条。开展法律“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活动,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制定《铜川市举报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暂行办法》,对举报线索查实的给予奖励,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
上一篇:高标准公厕“建而不用”,谁之过
下一篇:文化场馆掀起“破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