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公厕成了一种摆设。据央视记者报道,在山西运城稷山县的不少村庄,政府斥资建设了高标准公厕。可这些公厕只能看不能用,常年挂着锁、关着门,只有领导来视察时才开门。
如此“建而不用”,实属不该。
为了建这些公厕,当地政府投入财政资金230余万元。钱花出去了,公厕也建起来了。建好的公厕不让用,这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资源浪费。
建这些公厕是为了方便村民生活、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建而不用”不仅违背这一初衷,还很可能让这项惠民工程背上某种骂名。试想一下,当村民想进新建公厕而不得,只得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时,他们会怎么想?当村民看到平时大门紧闭的新建公厕敞开大门恭迎前来视察的领导时,他们会怎么说?
新建公厕的钥匙在基层干部手上,锁门开门都是由他们来操作。他们要为公厕“建而不用”负一定的责任。至少,面对公厕开放带来的问题,他们的工作姿态不该这么消极,这么“分裂”。可板子也不能全打在他们身上。正如他们之中有人所指出的,高标准公厕投入使用后会产生不少费用,维护起来也不容易。如果不事先把这些问题说清楚,把资金、人员等落实到位,开放公厕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农村建公厕“师出有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农村公厕要建的成、用的上、常受益,要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
农村公厕要建设好,更要管护好。管护不好,公厕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管护好,就要有专人管,有一定的经费,有必要的监管。其中,经费和监管最为要紧。没有一定的经费,很难招来专心管护公厕的人;没有必要的监管,公厕管护就容易糊弄事,甚至开不开门都是个问题。
事情曝光之后,稷山县第一时间发布通报,坦承“情况属实”,表示“将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并将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这显然是对的。只是,追责问责时别光盯着那些拿公厕钥匙的村干部,而忘记了那些去“视察”的领导。
上一篇:亲近艺术 体验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