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晓宁 聊城报道
在抗日战争中,总人口不足300万的聊城有数十万人拿起武器,共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消灭日伪军数以万计。革命先辈在鲁西北这片热土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仅聊城市在册的知名烈士就达4525名。
铁血将军与回民队长
鲁西热血沃土抗战双璧
提起抗战时期的聊城,就不得不提起“铁血将军”范筑先。在范筑先烈士纪念馆,记者了解到,抗战初期,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受任孤危际,救民水火中”,在中共聊城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毅然两次拒绝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南撤的命令,于1937年11月19日发表了“裂眦北视,决不南渡”的著名“皓电”,通电全国,在鲁西北竖起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旗帜,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了29个抗日县政权和35个支队、约6万人的抗日队伍,军事活动范围达50个县,和聊城地方党组织共同创建了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陷,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700名守城将士壮烈殉国,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我曾祖父艰苦朴素的作风影响着所有后人,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范筑先的曾孙范鹏举激动地说。
除了“铁血将军”范筑先,在聊城这片红色热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队长马本斋更是家喻户晓。马本斋带领的队伍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抗战时期,他率部转战冀中平原、渤海之滨、冀鲁豫敌后战场,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7万余名,建起“敌后抗日堡垒”,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
据为马本斋守墓40年的蔡恩坤老人回忆,窦村据点的日伪军常抢夺百姓粮食、骚扰民众。马本斋决心教训他们,得知日伪军抢粮会经过韩庄东南路,且村里多苇子坑,便率回民支队埋伏其中。日伪军一到,马本斋下令开炮,毫无防备的敌人顿时大乱、纷纷逃窜。马本斋集合部队,趁乱前行一段后重新埋伏。日伪军整队再进,以为回民支队已撤离,却不知马本斋严阵以待,再次迎头痛击让日伪军溃不成军。此战两次伏击,堪称经典战例。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马本斋积劳成疾,1944年2月7日不幸病逝于莘县张鲁镇,年仅42岁。
蔡恩坤从小听着马本斋烈士的故事长大,深受其影响。“19岁那年我参军入伍,退伍后听说刚修建的马本斋烈士陵园需要人守护,我便主动打报告,申请为马本斋守墓。从1985年陵园建成,我就守在这里,到今年已经40年了。”蔡恩坤说。
两千万民心
筑成抗战堡垒
革命战争年代,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机关曾在聊城驻扎了九年之久,共同抵御了日寇侵略,在枪林弹雨的洗礼中,军民结下了深情厚谊。
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殉国后,聊城地方党组织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抗日斗争,和八路军主力部队密切配合,恢复扩大了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聊城曾是冀鲁豫、冀南两个区党委所在地,是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所在地。抗战中后期,聊城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冀鲁豫边区根据地辖区最大时人口达2000万人。
当时,边区外部遭受了日、伪、顽、会、匪五鬼闹中原的严峻形势,内部也遭受着百年不遇的旱灾、蝗灾的轮番侵袭,民不聊生。为从根本上缓解困难局面,边区及时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军工产业和经济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聊城当时所辖的濮范观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聊城不仅是革命老区,更是红色热土。将这段革命历史挖掘整理利用起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冠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宋增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