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优良单株及特异种质资源1.85万余份,首次全面掌握了广西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与数量情况,为后续研究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普查中发现植物新物种27种,如全州樱花、靖西楠、三江麻竹等,以及42种广西新记录物种和5个登记新品种,极大丰富了广西乃至全国的生物多样性……7月21日,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举行的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历时4年的广西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圆满完成,全面摸清林草种质资源家底。
全面掌握数据
为突破性品种选育打造“种源库”
2020年8月自治区林业局启动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2021年4月全面铺开。本次普查实现了111个县(市、区)全覆盖,全面摸清了广西林草种质资源家底,成效显著:首次发现和收集整理了一批优良、珍稀和特色林草种质资源,健全完善了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此次普查,全面掌握广西林草种质的种类、分布、濒危等级等关键数据,厘清林草资源家底,有利于对林草种质资源实行精准保护和科学利用。通过对普查发现的野生种、新物种进行开发利用,挖掘其蕴含的高产、抗病虫、抗风、耐寒等优异基因,为突破性品种选育打造了“种源库”。
在全国率先开展的62个林草种质资源专项调查,针对香料植物、珍贵用材树种、森林食物、药浴植物、茶饮植物等优势资源开展专项调查和评价。例如,在食用野果和森林蔬菜专项调查中,采集样本2600余份,发现可食用野果387种、森林蔬菜233种,其中特有森林蔬菜21种,为开发特色森林食品提供了资源支撑;药浴植物专项调查中发现药浴植物451种,目前仅开发利用了42种,超过90%的种类尚未开发,为推动广西药浴产业做大做强及药浴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空间。
这次普查发现了大量具有优良性状的林木种质资源,例如普查中发现生长速度快、抗病虫害能力强、挂果率高的八角种质,为培育更适应广西区域、生长周期更短、经济价值更高的八角新品种提供了资源依据。
此外,基于普查成果,科研人员可根据林业经营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向选育。例如,针对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需求,利用发现的适生种质资源,成功筛选出蒜头果、槐树等适合在石漠化地区生长的树种,将进一步提升全区石漠化治理成效。
打造种业“芯片”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种业是林业的“芯片”,林草种质资源则是种业的“芯片”。此次普查在全国首创“专项调查+”模式,开展了62项广西优势资源专项调查,涵盖香料植物、传统特色木材、特色食用竹等领域;完成了森林食物资源专项调查8项,涵盖木本油料、特色香料香精、特色药用植物等领域。而且,同步挖掘民间传统利用知识7800余条,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拓宽了渠道。
普查筛选、挖掘优质基因进行驯化和品种改良,可以为乡村经济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统计数据显示,全区林药、林茶、林禽这三类林下经济规模达1268万亩,产值超392亿元。
截至目前,已成功鉴定并挖掘出一批生长快速、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具有突出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工业用价值的特色资源植物,以及能适应特殊环境、具有较高潜在利用价值的珍稀种质等。这些种质资源将作为关键材料,为区内外相关树种研究团队的种质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发现新物种
丰富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料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普查发现了27个新物种,分布在河池、桂林、百色和崇左等地,不仅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料,而且对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基于新物种的发现,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例如,毛花金花茶、桂西短蕊茶等山茶科植物的新发现,在提升广西山茶种质多样性的同时,通过对其种质资源收集和实施精准保护,确保其稀有遗传资源长效存续。
此次普查发现的新物种多集中于喀斯特地貌和南岭山地等特殊生境,例如石灰岩区域靖西楠、石山油桐、毛花金花茶等的发现,为印证广西石灰岩区域是未被充分探索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提供支撑。
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新物种的研究,了解其生态习性、遗传特征等,找到其在医药、农业、工业、生态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从而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如三江麻竹、全州樱花等的发现,为相关产业发展、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路径。
本报记者凌剑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