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一书,以1895年到1937年这3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将浙江、江苏两省及上海、南京两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多视角审视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风雨历程,让人们从中看到近代女子体育对推动女性解放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游鉴明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
该书首先对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作者指出,关于传统女性是不运动或很少运动的说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通过出土文物、史册文献、诗词、小说或图像资料可以看到,古代就有女性参与荡秋千、放纸鸢和踢毽子等运动;同时,她们还参加蹴鞠、马球、步打球甚至相扑等重体力的运动;至于会骑射、拳术或武术的女子,历代也不罕见。只不过,传统女性的运动大多是为了消遣、娱乐或是健身,不像近代体育那样,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那么,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与传统女子体育的区别在哪呢?作者也给予了解释:近代的女子体育是被有目的地宣导、有计划地运作的,并通过学校教育,采取循序渐进的集体训练方式,对女性进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运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从体操、舞蹈,到溜冰、骑自行车、游泳,最后发展到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体育也从健身演变到竞赛。
漫画《上海社会之现象: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是在何种背景下兴起的呢?书中考证,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长期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列强的不断入侵,以及清政府在军事、外交上的一连串挫败,让许多知识分子充满焦虑,纷纷开出救亡图存的药方。他们渴望打造一个崭新的中国,让所有中国人都在“民族主义”旗帜下进行改造。从“人”的角度来看,包括思想和身体的重建。因此,与身体有关的体育,也被当成建构民族主义过程中的一种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催生出发展女子体育的思潮。近代中国的女子体育发展之初,有两种体育观左右舆论:一是以国家民族为中心的女子体育观。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口的一半是女性,必须铸就一个能强国保种的“国民之母”或“女国民”群体。要实现这个目标,女性必须要具有智识和强健的身体。到学堂读书,不再缠足,锻炼身体成为“女国民”的先决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女子体育除了承担“强国保种”的重担外,还被赋予“体育救国”的责任,呼吁女性锻炼强健的身体以挽救中国。二是从“健康美”角度出发的体育观。清末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始终朝着多元方向发展,“健康美”这个西方的词汇也渐渐走入女性的生活世界。应该说,“健康美”观念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女性要“弱不胜衣”的“病态美”观念的终极挑战。正是这两种体育观,助推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蓬勃兴旺。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是率先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起来的。清末确立了新式教育方针,学校的体育教学从此有了明确的政策。国民政府建立后,扩大了体育教学内容。学校把女子体育当成倡导放足的手段,鼓励女学生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强健身体,美丽人生。这一阶段,不同学校的女子体育教育也缤纷多彩。外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授体育,先后在女学生中开展体操、游戏、舞蹈、球类运动,但不支持田径运动。而中国人设置的公、私立学校,有的开设普通体操,更多的学校则开设具有“尚武精神”色彩的兵式体操;此外,也开设球类运动、自行车运动等。在开设女子体育教育的同时,还涌现出了培养专业人才的体育学校。先是上海的务本女校于1906年设置了女子体操传习会,用五到六周的时间,集中学习瑞典式体操、普通体操、游戏和舞蹈等。经过培训的学员,最后都被女校延揽,前往担任体育老师。1910年,徐一冰在中国体操学校增设女子部。第二年,女子部更名为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志在提倡体育,教授女子专门技能,以期养成女学校完全体操教师,应体育界之急需”。该校先后办了六期,毕业生有数十名,分别在各省师范和高小任教。书中特别指出,随着校内女子体育运动的开展,校际运动会开始出现。民国初年,江苏各地学校就分别举办了联合运动会。参与运动会的女校各显神通,展示学校女子体育教学的成果,向大众宣传女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在校际运动会的基础上,女子体育又出现在区域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上。1930年的全国运动会上,女子体育项目有田径、篮球、网球和排球四种。而到了1933年和1935年的全运会上,又增加了游泳、垒球、国术等项目。同时,女性选手从1921年起就多次参加在上海、大阪等地举办的远东运动会。
1936年第六届全运会女排上海对广东决赛
随着女性的身影驰骋于竞技运动场后,大众对女子体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其衍生出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也日渐灿烂。首先,不少女运动员除了参加与运动有关的表演赛、友谊赛外,还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既有赈灾筹款等公益活动,也有交际应酬。有的女运动员因频繁参加交际应酬而离开运动场,最后沦落不振。其次,明星女运动员受到媒体热捧。其中篮球运动员陈荣明、陈聚才、邵锦华,田径运动员孙桂云、钱行素、李森,游泳运动员杨秀琼等,她们的运动成绩、着装造型、私人生活等,都成为报刊争相报道的内容。其三,女子运动员的运动姿态或休闲照片登上报刊,成为广告的载体。精明的商家从中嗅到了商机,女性与广告从此结下不解之缘。经营体育用品的商家,率先以女运动员作为广告模特,接着,医疗保健品、养颜护肤品等商品,也纷纷以女性运动员图片作为广告吸人眼球的卖点。其四,女子运动项目及女子运动员还成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素材。许多画家开始关注女子体育,他们以女子运动及女子运动员为对象,创作出大批素描、漫画、宣传画等;电影人也不甘落后,拍摄了轰动全国的电影《体育皇后》;此外,还有作词家、作曲家联袂创作了《女子体操》《运动歌》《女子蚕校同学体育团歌》等大量女子运动歌曲,以达到提振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对促进女性解放,无疑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必将永载史册。
原标题:《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风雨历程》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金久超
来源:作者:贾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