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凌晨3时,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维修机库灯火通明。春秋航空维修技师谢师傅正带领团队对一架刚落地的客机进行紧急检修。面对突发的发动机油路故障,他熟练运用在工匠学院学到的智能诊断技术,仅用40分钟就锁定问题并完成修复。
“要是在以前,至少得折腾两小时。”谢师傅擦着额头的汗水说道,“工会搭建的学习平台,让我们这些一线工人有了‘开挂’的底气。”
当前,上海长宁区正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3个重点产业和3个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面对龙头企业集聚、航空服务与低空经济新赛道日益壮大、“上海硅巷”科创街区蓬勃兴起等的区域经济特点,一支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长宁区总工会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织密组织网络、培育技能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升级服务体系等多维举措,探索出一条产业工人与区域经济“双向奔赴”的发展新路。
建会“破冰”
“一开始我们觉得建工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还担心影响生产效率。”长宁某科技企业负责人坦言。在长宁区总工会开展企业走访时,类似的顾虑并不鲜见。为破解这一难题,长宁区总工会创新建立“党委引领+资格审查+政策引导”多重推进机制。
在一次重点企业座谈会上,区优秀工会宣讲成员用真实案例向企业负责人讲解工会作用:某企业因劳动纠纷陷入生产停滞,工会介入后通过协商调解,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帮助企业建立起和谐劳动关系,生产效率提升15%。生动的案例让企业负责人逐渐转变了观念。
通过将重点企业建会纳入上级督查清单,提高“两代表一委员”评选资格审查标准,长宁区总工会推动企业主动建会。2024年,上海首个区域化规模型企业工会联合会——长宁区直管企业工会联合会正式成立。首批30余家非公企业加入后,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的效应迅速显现。
上海兰卫医学检验所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钱倩告诉记者:“工会联合会组织的跨企业交流活动,让我们学到了更多先进的职工管理经验,工作效率进一步明显。”
匠心培育
“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对每个操作细节都印象深刻。”在春秋航空工匠学院的模拟机舱内,乘务员张如梦正戴着VR设备进行客舱失火应急演练。
作为全市首家“工会+民营企业”共建的工匠学院,春秋航空工匠学院构建起人才培养、技能评价、劳动竞赛、品牌管理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邀请行业顶尖专家组建师资团队,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发课程。智能诊断技术、无人机维修等前沿课程,让产业工人的技能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
技能评价体系的创新更让职工们干劲十足。工匠学院依托人社技能等级评价工作机制,积极推动职工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等级评价。技能提升带来的效应看得见摸得着,维修技师赵强凭借出色的技术和创新成果,从初级工快速晋升为高级技师,工资待遇同步大幅提升。
通过工匠学院的培养,一批年轻的产业工人脱颖而出,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创新先锋,为辖区航空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地球另一端的秘鲁钱凯港、英国第一大港菲力斯杜港、极端高温的阿布扎比哈利法港二期……众多客户有一个共同的选择——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车辆及系统。而走向世界的起点,正是位于长宁区的企业总部创新工作室。从这里驶出的AI智能设备不仅获得多项专利,还成为行业标准。
创新的根应牢牢扎在生产第一线,这样才有源头活水,为激发产业工人创新活力,长宁区总工会积极构建“生产+技能+智能”多层次的劳动竞赛体系,助力优秀产业工人成为行业领军人才。
暖心服务
每到寒暑假,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的“爱心托管班”就热闹起来。专业教师带着孩子们做手工、学编程,解决职工子女假期无人看管的难题。“以前一到假期就发愁,现在孩子既能学到知识,又有人照顾,我们工作更安心了。”职工刘女士说。
为提升职工获得感,长宁区总工会构建起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在住房保障方面,推动相关部门加大人才公寓的推广力度,实现公租房出租率达到97%以上;开展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建立互助金制度,目前已惠及职工近5万人次。
心理健康服务同样贴心。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企业心灵驿站、心理健康讲座,为职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已举办心理讲座和培训活动40余场,服务职工超6万人次。职工运动会、文艺展示、读书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新建的职工书屋、智能健身房等设施,让职工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乐趣。
如今在长宁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产改”硕果累累,实现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我们将继续深化‘产改’工作,让更多产业工人在长宁这片热土上实现人生价值。”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潘敏表示,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这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必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原标题:《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关注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一线工人有了“开挂”的底气》
栏目主编:施薇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