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陈 亮
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连接党和师生的桥梁纽带,其组织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双创教育的政治方向、资源整合效率与育人实效。基于马克思主义组织建设理论,构建“政治领导力—组织凝聚力—群众号召力—自我革新力”四维分析框架,系统探讨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以及组织力与双创教育中的辩证逻辑和突破路径,能够为构建中国特色双创教育治理范式提供理论参考。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解构与四维架构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深刻揭示了组织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双创教育场域中,组织力具体表现为四种相互协同的核心能力。政治领导力:战略转化与方向引领。政治领导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根本性能力,体现为将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双重维度”。一方面,通过制度性安排将“四个服务”要求嵌入双创教育顶层设计;另一方面,破解政策执行“中梗阻”,建立“理论学习—政策解码—实践转化”三位一体机制,确保中央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组织凝聚力:价值认同与网络构建。依据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论,组织凝聚力通过构建“党组织—党员—师生”协同网络,将双创教育融入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党员带团员”“教师带学生”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成为双创教育的“结构支撑”。群众号召力: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号召力体现为资源集聚与需求响应能力。横向打通“校—企—政—社”资源壁垒,纵向建立“校党委—院系党支部—创业团队”三级响应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需求精准匹配。在服务创新层面,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建立“分类供给”机制,将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支持相结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自我革新力:制度突破与能力升级。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自我革新力要求突破科层制束缚,构建适应双创教育的现代治理体系。一方面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双创导师认证体系,通过培训使导师指导项目市场转化率提升;另一方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开发“双创服务云平台”,实现政策解读、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全流程在线化;最后,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双培养”工程(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打造既懂党建又具双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组织力建设与双创教育的辩证逻辑:价值共生与效能共进
组织力为双创教育提供制度保障、资源支撑和动员能力,双创教育则通过成果孵化、人才成长反哺组织力提升。这种“价值共生—资源共融—效能共进”的协同机制,在实践中表现为双重增值效应:一方面,高校通过党建引领提升双创教育的政治高度,确保人才培养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双创教育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党组织服务社会的“显性政绩”,增强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突破路径:四维能力提升与协同机制创新
强化政治领导力,构建“党建引领”的顶层设计。建立党组织书记负责制,将双创教育纳入党建考核核心指标,实行“双向考核”,既考核党组织对双创的资源支持,又考核双创项目的政治导向。设立“党建+双创”专项工作组,由党委书记牵头,统筹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形成“党委出题、部门答题、师生解题”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强政策精准落地,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讨+实地调研”模式,提升党员干部政策执行能力,确保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红利直达学生。
提升组织凝聚力,打造“价值共振”的双创生态。以组织生活为载体深化双创教育,开展“双创先锋”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创业成功党员分享经验,将红色基因融入创新精神培育;实施“头雁工程”,选拔党员教师组建导师团队,建立“党员导师服务清单”,将指导成效与党员考核挂钩;培育学生党员创业典型,通过“党员示范团队”带动普通学生参与,形成“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效应。同时,营造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设立“创新试错基金”,通过校园媒体宣传创业故事,使双创成为校园文化的鲜明标识。
增强群众号召力,构建“三横三纵”资源整合体系。横向整合校内资源,成立校级资源管理中心,打通行政部门壁垒;纵向建立三级响应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需求“精准画像—智能匹配—动态跟踪”。对内组建“跨学科导师库”,实行“双导师制”(专业导师+党建导师),既指导技术攻关,又强化思想引领;对外拓展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党建+双创”联合基金,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探索“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模式。此外,整合校友会、基金会等社会资源,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路演对接会吸引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
提升自我革新力,构建“数字赋能”的治理体系。推动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双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选题论证、孵化培育到成果转化,嵌入党组织审核环节,确保项目政治方向与社会价值。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开发“双创大脑”系统,集成政策查询、导师预约、场地申请、成果展示等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同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双创教育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引进具有创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选派干部到产业园区、孵化器跟班学习,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编号:2022SJSZ0300〉、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编号:JSJM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