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陆军第一中学堂校园。
清早6点,晨曦初露,在清河的一处大院里,号声响起,千余青年仓促地吃馒头咸菜、喝米渣稀粥。速度但凡慢一点,值日生喊出“立正”,即便还没吃饱,也得放下碗筷,外出整队。
这一幕来自抗日爱国将领傅二虞的回忆,发生在陆军第一预备学校——这所学校的名字或许有点陌生,不过若说起清河大楼,不少读者就熟悉了。如今的北京北五环外,有一个公交站就叫清河大楼,328路、614路、518路等公交都路过这里。奇怪的是,清河大楼站却找不到清河大楼,还有人把附近的清河大厦误认为清河大楼。
其实,清河大楼缘起于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原是军校的主楼,后来大楼被拆除,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1911年,陆军第一中学堂第四队学生合影。
晚清时期的清河溥利呢革公司厂区。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发表了实业兴国的讲话。
1912年,孙中山抵达清河车站,紧接着冒雨视察了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图为清河车站。
该校是清末新军建设计划的一部分。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全国军事教育体系划分为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大学堂四级;1908年陆军部出台《陆军中学堂章程》,分别在直隶、陕西、湖北、江苏设立陆军中学堂。
其中的陆军第一中学堂,位于今天的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当年隶属于直隶省昌平县清河镇。1909年农历七月初一,该校在全国四所陆军中学堂中率先开学,首期面向京师、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安徽、奉天、吉林、黑龙江以及察哈尔、绥远城驻防陆军小学堂,招生750人,编制教员70余人。
上学期间,学生的膳食及应用书籍、课本、笔墨、纸张并操练所用之军衣等,均由校方发放。此外,还可领取津贴,第一年每月白银三两,第二年增加到每月三两六钱。
清帝逊位前,第一中学堂共招生三期。按章程,学生完成学业,考核合格,进入军队实习半年,即应升入陆军兵官学堂。但是直到清朝灭亡,兵官学堂都未建成,因此首期毕业生只好留在军队当兵。
1933年,萧伯纳在清河留下了足迹,图为萧伯纳夫妇与张学良在北平的合影。赵锡章与妻儿合影。赵锡章先后就读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卢沟桥事变后,他曾对妻子说:“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要灭亡,我一定要与日本强盗决一死战,决不穿着军装过黄河。”
1948年11月8日,张克侠(右)、何基沣率2.3万余人起义,随后两人率部开赴解放区。
1912年,袁世凯对前清军事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陆军第一中学堂改组为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就在军校沿革之际,清河迎来了一位大人物。9月8日,孙中山先生抵达清河车站,紧接着冒雨视察了陆军第一预备学校,随后前往附近的溥利呢革公司。孙先生的“闪现”,为该校增添了精彩一笔。
说起来,这所军校比著名的黄埔军校还要早,横跨清末、民初,直到1920年,才因直皖战争爆发停止办学。虽然办学时间不长,这所军校还是培养了大批军事将领,如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的傅作义,九一八事变后坚决抗日、最后弹尽援绝不得不退入苏联的苏炳文,带着寿衣赴晋西抗日、年仅37岁便殉国的赵锡章,都是该校的学生。
文章开头提到的傅二虞,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毫不含糊。1933年,当他得知冯玉祥、吉鸿昌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毅然投奔。1934年吉鸿昌将军就义后,遗子吉兰泰才三岁,女儿吉瑞芝尚在襁褓中。傅二虞不顾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对,资助、教育将军遗孤。吉兰泰成年后,与傅二虞的长女喜结良缘。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遗留建筑。
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同学录。
最传奇的校友还要数张克侠。他曾在台儿庄大战中,协助张自忠指挥59军痛击板垣师团,自此声名鹊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颁发了一批佩剑,名曰中正剑,张克侠获赠一柄,人称“佩剑将军”。殊不知,“佩剑将军”其实是一名共产党员,1929年,他的入党申请由周恩来亲自批准,从此潜伏在国民党军队,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1945年他成功策动郝鹏举起义;1948年淮海战役中,又与何基沣一起,率领2.3万余名官兵起义。
当校友们各自奔赴战场时,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的校舍也迎来了新的使命。1920年9月,空置的校舍场地修建起了一座航空工厂,同时启动建设清河机场。办公机构设在军校原有的主楼内,这便是名字留存至今的清河大楼。
航空工厂的修建,让此处更加热闹。除了众多军政要人,1933年,大文豪萧伯纳还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他和夫人乘坐张学良夫妇的私人飞机,从清河机场起飞,一览长城胜景。
百年过去,清河大楼已隐入历史的尘烟。据说,老军校的一段青砖残墙,因充当清上园小区的院墙而幸运地留存了下来,您如果有兴趣,不妨去探寻一番。图文/张永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