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机器人改写生产图景,AI激活产业动能
成都加速打造中国西部机器人产业新高地
卡诺普生产基地,工人对机械臂进行调试。在成都成华经开区,机器人正悄然改变着传统产业的面貌——从农田里“眼疾手快”的采摘机器人,到工厂中自主巡检的“黑科技卫士”,再到“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智能产线,人工智能(AI)技术已深度融入多个领域。
作为“西部竞争力十强产业园区”,成华经开区凭借龙头企业集聚、创新项目密集落地的优势,已成为成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承载地——最新数据显示,其机器人产业营收已占成都市“半壁江山”。这里不仅在加速打造中国西部机器人产业新高地,更成为成都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引擎”,为成都“1+3+1”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从“5人轮班”到“1机值守”
“AI大脑”让生产场景更“聪明”
在成华经开区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里,智速引擎公司的工程师们正围着一台“萌萌哒”的采摘机器人调试程序。这台身高不足1米的小家伙,却有着敏锐的“眼睛”和灵活的“手臂”——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它能精准识别成熟的西红柿,采摘速度比人工快3倍。
“传统农业靠经验,我们靠人工智能。”智速引擎联合创始人魏文青介绍,他们开发的“AI农事大脑”系统,能实时收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作物生长周期等100多项数据,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方案。在川内试点的500亩农田里,使用该系统的农户平均增产15%,农药使用量减少20%。
在工业领域,智速引擎的巡检机器人同样大放异彩。一家大型工厂的车间里,黑色机器人正在自主巡逻,它的“眼睛”——高精度摄像头能实时检测设备温度、振动频率,一旦发现异常,30秒内就能发出预警。“以前需要5个工人轮班巡检,现在一个机器人全搞定,故障率下降了40%。”工厂负责人感慨道。
从“机器人造机器人”到产业集群
扛起成都机器人产业“半壁江山”
这个7月,成华经开区成都机器人产业园东广人工智能谷,一场关于“未来”的派对盛大启幕——自由三维西南文创3D打印基地投用。
走进自由三维的生产车间,仿佛进入了电影场景:巨型的FGF-3500打印机正在打印一座3米高的杜甫雕像,而旁边的SLA光固化设备则在制作微缩版的三星堆面具,精度达到0.0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10)。
在园区另一侧的卡诺普生产基地,产业链重点企业的实力同样令人瞩目:生产线上,一排排机械臂灵活挥舞,精准抓取物品、完成复杂操作;智能化产线中,“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场景成为现实,让科幻走进产业一线。
目前,成华经开区确立了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智慧能源三大主攻产业,2024年实现营收近3000亿元。按照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成华经开区全力打造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以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为特色的中国西部机器人产业新高地,争创全省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产业园已签约引进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76家。2023、2024连续两年园区机器人产业总体营收都占了成都市的半壁江山,是全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主要承载地之一。
成华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加速生长,是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的一个缩影,已聚集产业链龙头企业12家、上下游关联企业109家、落地重大产业化项目26个,其中包括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第一的龙头企业埃斯顿,西部出货量首位、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卡诺普等。
目前,成都积极抢抓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机遇,加快构建“1(AI芯片)+3(算力、算法、数据)+1(场景)”产业体系。2025年1—6月,预计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700亿元,5家企业进入全国人工智能百强,4家企业入选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系列榜单,入选2024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最佳实践TOP10城市榜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晨迪 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俄乌双方备忘录草案立场截然相反
下一篇:四川释放3791亿元合作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