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广袤的土地上,一座绿意盎然的现代化工厂正轰鸣运转,30MVA封闭矿热炉正吞吐着淡蓝色的电弧,智能中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与窗外的光伏板阵列交相辉映,这里生产的不仅是年产能达120万吨的铁合金,更孕育着影响整个行业的技术规则。吉铁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吉铁公司"),作为国家标准制定的核心参与者和国家级"绿色工厂",正将其在标准引领、创新研发与绿色生产上的强大势能,转化为擘画"中国北方铁合金之都"蓝图的核心动能。
定方圆:
150项国标筑牢"产业基座"
走进吉铁公司的标准化展厅,一面墙的玻璃柜里整齐陈列着123个贴着"国家标准物质"标签的合金样品--从锰硅合金到硅铁,从电极糊到焦炭标样,每一块金属锭都像一把"尺子",定义着行业的质量边界。吉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军拿起一块银灰色的锰硅合金标样,指腹摩挲着表面的编号:"就像老木匠的矩尺,这些标样能让每一家企业的产品都在同一个精度上'说话'。"
在铁合金行业,标准的话语权直接决定着产业的竞争力。吉铁公司不仅是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8)的主任委员单位,还深度参与多个分技术委员会工作,并担任全国标样委冶金标准样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8/SC2)副主任委员单位。同时,作为乌兰察布铁合金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及中国金属学会铁合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吉铁公司牢牢掌握着行业规则制定的核心话语权。
"标准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郭军表示,"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投入巨大。"据统计,吉铁公司已主导或参与制修订150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覆盖从原料进场到成品出厂的全链条。乌兰察布铁合金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自吉铁主导的《硅铁合金环保生产规范》实施以来,当地硅铁企业的粉尘排放量平均下降42%,废气回收利用率从30%提升至85%,单厂年均环保成本降低120万元。
淬硬核:
44项专利铸就"竞争利刃"
标准引领的背后,是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示范企业,吉铁的创新平台就像一座"炼金炉":"铁合金国家标准研发工作站"里,工程师们正调试着国内首台铁合金成分在线检测仪;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实验台上,新型脱氧剂样品在高温炉里接受"烤验"……
创新,是吉铁刻在骨子里的基因。9项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生产力。"哈达牌"锰硅合金能成为国家驰名商标,靠的就是过硬的技术。在炼钢行业,锰硅合金的"磷含量"是关键指标,每降低0.01%,就能让下游企业的钢材韧性提升5%。吉铁研发的"低磷锰硅合金冶炼工艺",通过控制焦炭灰分、优化电极插入深度,将磷含量稳定控制在0.1%以下,比国标低了近一半。如今,"哈达牌"合金已成为宝钢、鞍钢等企业的"免检产品"。
"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要能解决行业的'卡脖子'难题。"郭军说。针对铁合金生产中"炉渣利用率低"的行业痛点,吉铁研发的"炉渣制备微晶玻璃技术",将以前堆成山的废渣变成了高档装饰材料,每吨附加值从20元提升至800元,目前已在乌兰察布推广应用3条生产线,年消纳废渣15万吨。
炼“金名”:
绿电赋能打造国家级标杆
站在吉铁厂区的观景台上,很难想象这是一座铁合金工厂:污水处理站的水池里锦鲤游弋,厂区道路两侧的紫丁香开得正盛。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吉铁公司始终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公司厂区绿意盎然,生产流程注重环保与能效,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称号。
这份“绿意”,源于乌兰察布得天独厚的绿电资源。“这里的风电场一昼夜能发2000万度电,光伏板在阳光下每小时能产生100万度清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吉铁与国家电网合作建设的“绿电直供通道”,让厂区30%的用电来自风电、光伏,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相当于种了89万棵树。
“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投入研发和引进绿色环保、低能耗的生产技术,推动整个生产体系向绿色化转型。”郭军向记者阐述其绿色发展逻辑。目前,吉铁已通过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能源及知识产权等多项管理体系认证,是内蒙古唯一同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铁合金企业。
这种绿色基因正辐射整个乌兰察布。在吉铁的带动下,当地已有23家铁合金企业建成了余热回收系统,18家实现了废渣资源化利用,2024年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的绿色产值占比达62%,比2019年提升了34个百分点。
擘画三极战略:
绘就产业集群新图景
面向未来,吉铁公司目标清晰、雄心勃勃——打造国内领先的铁合金产业集群,助力乌兰察布成为“中国北方铁合金之都”。董事长郭军表示:“未来,吉铁公司将以打造国内领先的铁合金产业集群为目标,分阶段推进三大核心战略。一是要夯实产业基础,建设顶级生产研发基地。二是要完善产业生态,构建多元服务平台。三是要践行绿色发展,塑造区域产业名片。通过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最终将乌兰察布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北方铁合金之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这三大战略的背后,是乌兰察布打造“北方铁合金之都”的底气。2024年,乌兰察布铁合金产量达113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1%,其中锰系合金占比超5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基地。而吉铁作为“领头雁”,正通过标准输出、技术辐射、生态共建,让这座草原城市的产业名片越擦越亮。
夕阳西下,吉铁厂区的光伏板折射出金色的光,矿热炉的轰鸣声与远处风电场的叶片转动声交织在一起。这声音里,有传统工业转型的铿锵步伐,有绿色发展的坚定承诺,更有“北方铁合金之都”崛起的时代回响。正如郭军所说:“我们站在草原上,既要仰望星空规划未来,更要脚踏实地炼好每一块合金——因为这里的钢花,映照着产业的初心,也温暖着草原的明天。”
上一篇:助力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
下一篇:小宠物撬动万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