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护理工作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服务理念,推进专业陪护在规范中健康运行,增强优质护理服务供给,为患者撑起健康“保护伞”,为社会筑牢医护“保障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7月9日下午四点半,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肛肠科病区内,护理员朱福玉的手环微微一震,屏幕上亮起“032”——32床患者的呼叫。她迅速走向病房,拉开床帘,轻声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医生说疼的时候可以吃止痛药,麻烦帮我拿一下。”32床患者皱着眉头说。朱福玉核对了一遍医嘱,确认医生确已交代“按需服药”后,连忙接水拿药。类似场景正发生在深圳多家医院的“无陪护病房”。护理员身着统一服装,穿梭于病房间,为患者提供全天候、专业化的生活照护服务。从术前饮食提醒到术后如厕协助,从情绪安抚到中医理疗辅助,他们扮演着陪护者与照护者的双重角色。(7月19日《工人日报》)
“无陪护病房”打破了患者依赖家属照护的传统模式,由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一段时间以来,全国不少地方探索具有特色的“无陪护病房”服务路径,由医疗机构聘用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为患者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受到患者及其家属欢迎。建设“无陪护病房”,可为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加强医疗陪护人员培训和规范管理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人们异地就医需求的持续增长,医疗陪护职业正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刚需。与此同时,市场上提供陪护服务的机构与陪护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行业制度规范尚不完善,导致陪护人员提供的服务质量各有差异,收费标准也是高低不等。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制约着陪护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也给选择陪护服务的病人带来风险与隐患。
要让“专业陪护”在规范中健康发展。要不断完善专业陪护行业规范和标准,明确专业护理员职责、权利、待遇,设置准入门槛、持证上岗、规范收费标准、建立备案登记制度,促进提升陪护服务质量。要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效能,推进护理员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推动陪护行业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稳健运行。同时,还要打造智能化陪护服务平台,引入远程监护技术,方便家属随时联络患者、查看病房,让患者家属对治疗和医护过程更放心、安心。
医院陪护管理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综合护理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更加要求医疗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加强医疗护理安全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岗位职责,强化服务质量监督考核,规范医疗护理员的行为,加强医疗护理员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水平,保证医疗护理的质量。
护理工作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服务理念,推进专业陪护在规范中健康运行,增强优质护理服务供给,为患者撑起健康“保护伞”,为社会筑牢医护“保障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苏平
上一篇:让技能之光 照亮劳动者就业前程